檢視 中英名相對照 A~E 的原始碼
←
中英名相對照 A~E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說明:以下僅以英文開頭字排序,第二字以後並未排序。 來源: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233053901 備註:敬請來信指正或建議 serenalotus@gmail.com,謝謝! ==A== abbot 住持 Abhavanam 無修:大手印第四瑜珈 Abhidharma 論藏:三藏之二 abhisheka 灌頂 absolute Boddhicitta 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truth 勝義諦/究竟實義 absorption 專注 Acarya 阿 黎/軌範師/金剛上師 Acceptance 忍 accomplishment 成就 Accordance Yoga 上師瑜珈/相應法 accumulation 集資/積聚資糧 Acharya Shantipa 阿闍梨(金剛上師)香帝巴 action 行 action seal 無上瑜珈部的雙運 action tantra 作部/事部:第一外密 actions, negative or positive 業行:惡行或善行 activities, four 事業:息增懷誅四法 actual clear light 真實淨光:生起次第之五?? Adamantine Vehicle 金剛乘 adverse conditions 逆緣/惡緣 age of residues 末法/殘餘時期 Aggregate 蘊 aggregates, five 蘊:色受想行識 air element 風大 Akanishtha 色究竟天、奧明天 Alaya 阿賴耶 All-accomplishing Wisdom, the 成所作智:與前五意識相關 all-encompassing 涵攝一切/遍入一切 All-encompassing purity 涵攝一切的清淨 All-ground 遍基 All-ground consciousness 遍基識、阿賴耶識 All-ground of various tendencies 各種習氣的遍基 all-labelling illusion 名言假立之幻境 ?? altar 佛桌 ambrosia 甘露/美食 Amitabha Sutra 阿彌陀佛經 Amoghapasha 觀音名號:不空絹索 amrita 甘露 anger 瞋毒 animals, realm of 畜生道:因痴毒輪迴 antidote 解藥/對治 Anu Yoga 阿努/無上瑜珈:第二內密 Anuttarayoga 無上瑜珈部:第四外密 aperture of Brahma 梵穴 Appearance and existence 顯相與存有,簡稱「顯、有」 appearances, outer 外相/外觀/情器 application 行:菩薩修行次第之二 application Boddhicitta 行菩提心 appraisal, skandha of 想蘊 Arhat 阿羅漢/殺賊者 Arya Tara 聖度母 Aryadeva 聖天 ?? Asanga 無著菩薩 asceticism 禁欲/苦行主義 aspiration Boddhicitta 願菩提心 assembly sadhana 供修法本 asuras, realm of 阿修羅道:因疑毒輪迴 Ati Yoga 阿底/圓滿瑜珈:第三內密 Atisha 阿底峽尊者 attachments, four 執著:四種 attitude, right 正見/正信 Attribute 表徵 auspicious symbols, eight 八吉祥印 austerity 苦行/苦修 Authoritative scriptures 具權威的典籍 Avaduti 中脈 Avatamsaka Sutra 《大方廣佛華嚴經》 Avichi hell 阿鼻地獄 awareness 覺知/明覺 Awareness discipline 明禁行(明覺戒律) awareness mantras 明咒:與方便有關 阿毘達磨,論藏(Abhidharma;藏文拼音為chos mngon pa):佛陀言教三藏經之一。阿毘達磨有系統地傳授形而上學,著重在藉由分析經驗內涵並檢視存在事物的本質,來培養觀察智。阿毘達磨的首要釋論包括陳那(Dignaga)從小乘觀點所著的《阿毘達摩俱舍論》(Abhidharma Kosha),以及無著(Asanga)從大乘觀點所著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Abhidharma Samucchaya)。請參閱「三藏經」(Tripitaka)的說明。 忍(Acceptance;藏文拼音bzod pa):加行道四善根之一。 無生法忍(Acceptance of the nature of nonarising;藏文拼音為skye ba med pa’i chos la bzod pa):證得八地菩薩時所獲的一種關鍵了悟。在本書中為代表圓滿證悟的同義語。 成就(Accomplishment):(1)(藏文拼音為dngos grub, 梵文拼音為 siddhi)經由修持佛法而獲致的證果,通常指的是圓滿證悟的「不共成就」。它也可以指「共的成就」,也就是諸如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隱身、青春永駐或神變力等八種世間成就。傳統的八種世間成就,包括劍、藥丸、眼劑、飛毛腿(神行)、提煉精華(金丹)、天界(飛游)、隱身術與地底寶藏(土行)等成就。有了加持過的劍,你便能飛越天際或到達天界。吃下加持過的藥丸後,你就能完全隱形,而可像夜叉那樣偽裝成任何模樣。塗上加持過的眼劑後,你就能看見世上遙遠與微小的物體。在腳上塗抹了加持過的物質後,你就能在頃刻間環遊世界。藉由咒語和從花朵中提煉出的精華等等,你便能延長壽命、重獲青春以及化鐵為金。天界的成就包括,控制世間神祇,或造訪欲界天神六個居所的能力。藉由在額頭點上加持物質,你就能完全隱形。最後,藉由取出被埋藏的珍貴寶石等等寶藏,你就能滿足其他眾生的心願。儘管如此,修道上最尊貴的成就,卻是出離心、慈悲、不動的虔信與了悟正見。(2)(藏文拼音為sgrub pa)請參閱「近修四支」(Four aspects of approach and accomplishment)的說明。 阿闍梨(金剛上師)香帝巴(Acharya Shantipa;藏文拼音slob dpon shan ti pa):大手印傳承中的一位印度大師。 無間業(Action without intermediate;藏文拼音為mtshams med pa’i las):業力後果最為嚴重的五種行為包括,弒母、殺父、殺阿羅漢(arhat)、造成僧團分裂(破和合僧),和以惡心出如來之血(出佛身血)。這些行為也可被稱為「無間罪」,因為其業力後果在死亡之後即刻成熟,而無中陰(bardo)狀態的時間。 事業(Activities;藏文拼音為las、phrin las,梵文拼音為karma):通常指的是息、增、懷、誅等四種佛行事業。 《事業鬘續》(Activity Garland Tantra;藏文拼音為karma ma le ’phrin las kyi rgyud):在此被列為六秘密部(Six Secret Section)瑪哈瑜伽續之一。有時也被說是十八瑪哈瑜伽續(Eighteen Mahayoga Tantras)之一;十八瑪哈瑜伽續為證悟事業之續。同名的經文可見於《舊譯續部》(Nyingma Gyübum)的「囃」(TSA)卷與「夏」(SHA)卷。 劫(Aeon;藏文拼音為bskal pa,梵文拼音為kalpa):為世界的紀年、期間,也是宇宙的循環。 爭鬥時期,五濁惡世(Age of Strife;藏文拼音為rtsod dus):亦即目前世界所處的時代,充斥著衰敗與墮落。 蘊(Aggregate;藏文拼音phung po):參見「五蘊」(Five skandhas)一詞。 色究竟天、奧明天(Akanishtha;藏文拼音'og min):「無上」淨土,法身佛金剛持的淨土。有各種不同型態。{譯註:另說為報身佛的淨土,視文章內涵而有不同意義。} 阿賴耶 (Alaya;藏文拼音kun gzhi):一切輪迴與涅槃的基礎。參見「遍基」(All-ground)一詞。 涵攝一切的清淨(All-encompassing purity;藏文拼音dag pa rab 'byams):情器世間的五蘊、五大等,其清淨面向(淨分)是五方佛與佛母。 遍基(All-ground;藏文拼音kun gzhi, alaya):心以及清淨與不清淨現象的基礎。此詞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意義,應根據情況而理解。字面的意義為「一切事物的基礎」。 遍基識、阿賴耶識(All-ground consciousness;藏文拼音kun gzhi'i ranm par shes pa):「遍基」的認知面向,有如鏡子的明亮性。 各種習氣的遍基(All-ground of various tendencies;藏文拼音ba chags san tshogs pa'i kun gzhi):作為輪迴諸串習基礎的阿賴耶。 阿彌陀佛(Amitabha;藏文拼音為snang ba mtha’ yas):蓮花佛部的部主,也是極樂淨土的怙主,為妙觀察智的顯現。 長壽佛(Amitayus;藏文拼音為tshe dpag med):詳見「長壽佛」(Buddha Amitayus)的說明。 《阿姆嘎巴夏》(Amogha Pasha;藏文拼音為don yod zhags pa):一部屬於事部瑜伽(Kriya Yoga)的續,亦被稱為《不空羂索續》(Meaningful Lasso Tantra)。 阿難尊者(Ananda;藏文拼音為kun dga’ bo):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貼身侍者;他在第一次集結(First Council)時負責背誦佛經,也是佛法的口語傳承的第二祖師。 顯相與存有,簡稱「顯、有」(Appearance and existence;藏文拼音snang srid):一切可被經驗到的[五大元素]以及一切可能具存在性的[五蘊]。這個詞彙通常指器世界與有情眾生。 表徵(Attribute;藏文拼音mtshan ma) 具權威的典籍(Authoritative scriptures;藏文拼音gzhung):已建立其可信度的哲學書籍。 《大方廣佛華嚴經》(Avatamsaka Sutra;藏文拼音mdo phal po che):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經典。英譯版有香巴拉出版社發行的 Flower Adornment Sutra。 阿鼻地獄(Avichi hell;藏文拼音mna med kye dmyal ba):八熱地獄中的最下層。 明禁行(明覺戒律)(Awareness discipline;藏文拼音rig pa rtul zhugs):既不接受、亦不拒絕的行為。 Adzom Drugpa阿總竹巴(1842-1924):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位蔣揚欽哲雀吉羅卓的老師,也是頂果欽哲法王的老師。他是一位伏藏者,尋找佛法寶藏的人(見蓮師註解三),在寧瑪傳承中一位極重要的上師。 alaya阿賴耶:梵文中的意思是「儲藏室」。藏文是"kun gzhi",直譯是「一切之根基」的意思。所指是心與現象,淨與不淨,的共同根基。 arhat羅漢T. dgra bcom pa:直接意思是:「毀滅敵人者」。這裡所謂的敵人就是煩惱情緒。這些情緒透過根乘,也就是聲聞乘,小乘法教之修行而摧毀。羅漢能夠從輪迴的苦中得到解脫,但因為對空性的領悟不完美,無法去除對現象微細的執著,這也就成為他們達到全知的障礙。他們需要進入大乘才能走向佛法最高目標。 Atisha阿底峽尊者(Atisha Dipamkara, 982-1054):偉大的印度上師及學者,藏人簡稱Jowo Je,「主人」。他是戒香寺Vikramashila大學最著名的老師之一,嚴格的維護寺廟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後十二年在西藏四處弘法,大量將佛教經文翻譯成藏文,讓佛法在西藏的滅佛之後得以重生。 abhisheka-see empowerment 灌頂 abhidharma-see Tripitaka 論藏。見「三藏」。 accumulations, two-(T.tsok-nyi) The accumulation of merit is developed through physical and material devotion to the spiritual path and compassionate action to living beings. This creates conditions favorable to enlightenment, and resul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wisdom, which is the realization gained from meditation practice. 二資糧。功德之累積乃經由對 (1) 精神(心靈)道的身體及物質奉獻與 (2) 對眾性的慈悲行動而發展,如此開始了證悟的良善因緣,並產生智慧之累積,後者為自禪修當中得到的了悟。 Amitabha-(S.;T. O-pa-me) The Sambhogakaya Buddha of Boundless Light, red in color and of the padma family. See buddha families. 阿彌陀佛。無量光佛之報身佛,身紅、屬蓮花部,見「佛部」。 amrita-(S.; T. dutsi) The nectar of meditative bliss; also the consecrated liquid used in Vajrayana meditation practices. 甘露。禪定大樂之甘露;亦指金剛乘禪修中所用之奉獻液體。 arhat-(S.;T. dra-chompa, "foe destroyer") One who has attained the result of the Hinayana path by purifying the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their causes. 阿羅漢。(殺賊)已達小乘道果位者,乃經由淨化煩惱及其起因而達成。 auspicious coincidence-(T.ten-drel) A kind of synchronicity; the coming together of factors in a situation or event in a manner that is fitting and proper. 吉祥之巧合〈因緣和合〉。某種一致性;一情況或事件之種種因素以配合及適當的方式聚集。 Avalokiteshvara-see Chenrezig 觀音菩薩。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B== bardo 中陰身 Basic straying from the essence of emptiness 根本偏離空性的體性 Basic straying from the path 根本偏離修道 Basic straying from the remedy 根本偏離對治 Basic straying into generalized emptiness 根本偏離而誤入概論化的空性 begging the earth 乞地 beginningless time 無始劫 beings 眾生 believing, understanding, experiencing, & realization 信、解、行、証 bell 鈴:修法用 benefit of beings, for the 利益眾生 Bhagavan 薄伽梵:佛陀名號之一 Bhairava 陪囉 ?? Bhiksu 比丘 Bhiksuni 比丘尼 bhumi 地 bindu 明點 blessing 加持 bliss 大樂 Blissful Buddha-field 極樂世界 Bodhi tree 菩提樹 Bodhicharyavatara 入菩薩行論 Bodhichitta 菩提心 Bodhichitta, absolute 究竟/絕對菩提心 Bodhichitta, relative 相對菩提心:願、行 Bodhisattva 菩薩/菩提薩埵 Bodhisattva Path 菩薩道 Bodhisattva S'vetaketu 十地菩薩 Bodhisattva vow or commitment, take the 菩薩戒(受)/菩提心(發) Bodhisattva's activity 菩薩行 Bodhisattvabhumi 菩薩果位/地 Bodhisattvayana 菩薩乘 body 身:三門之一 Body of Enjoyment 報身 Body of Truth 法身 bountiful cow 滿欲牛 Bountiful Lasso 觀音名號:不空絹索 Brahman 梵天王 Brahmarandra 梵穴 Brahmin 婆羅門 Brilliant 焰慧地 Buddha 佛陀 Buddha family 佛部 Buddhahood 佛果 Buddha Nature 佛性 Buddha of your own mind 自性佛 Buddha Shakyamuni 釋迦牟尼佛 Buddha Vairochana 大日如來/毘盧遮那 Buddha(s) 佛陀:三寶之一 Buddha-field 佛國/淨土 Buddha-nature 佛性 Buddhadharma 佛法 Buddhahood, attain 成佛 building the boundary 結界 根本偏離空性的體性(Basic straying from the essence of emptiness;藏文拼音stong nyid gshis shor) 根本偏離修道(Basic straying from the path;藏文拼音lam gyi gshis shor) 根本偏離對治(Basic straying from the remedy;藏文拼音gnyen po gshis shor) 根本偏離而誤入概論化的空性(Basic straying into generalized emptiness;藏文拼音strong nyid rgyas 'debs su gshsis shor) 地(Bhumi;藏文拼音sa):菩薩的果位或階段,五道中最後三道的十個階段。參見「十地」(ten bhumis)。 菩提心(Bodhichitta;藏文拼音byang sems, byang chub kyi sems):為了一切眾生,希望證得佛果的發願。 婆羅門(Brahmin;藏文拼音bram ze):屬於僧侶階級的人。 焰慧地(Brilliant;藏文拼音'od 'phro ba):菩薩十地中的第四地。 自性佛(Buddha of your own mind;藏文拼音rang sems sangs rgyas):自己的心所具有的成佛體性。 佛果(Buddhahood;藏文拼音sangs rgyas):既不住於輪迴,亦不住於涅槃的圓滿正等正覺。 菩提心:英文 Bodhicitta,為了利益眾生而要證得佛果的發願。 菩提薩埵、菩薩:英文 Bodhisattva,遵循菩提心之道,為了所有眾生而非只為自己,而希望證得佛果的人。可用來稱呼專注於修持菩提心的凡夫;或是證得正覺而住於菩薩十地之其中一地者。菩薩可能具有人身而住於世間,或是具有更微細的形體,住於其他地方。 菩薩坐姿:英文Bodhisattva Posture,雙足盤起,左足後跟抵住會陰部,右足彎曲平放在前。 身:英文 body,一般的肉身,具有無數功德(特性),梵語稱 kaya。 佛性:英文 buddha nature,所有眾生本來具足的證悟潛藏力。 佛:英文 Budda,覺者、證悟者,例如歷史上的釋迦摩尼佛。藏語稱「桑傑」(Sangyay),「桑」(Sang)指不受煩惱、二元之見及無明的染污,「傑」(gyay)指無量的潛藏功德已得開顯。 bardo中陰:直接意思是「中間」,也就是中間狀態。有許多種中陰,但大部分的時候,這個名詞指的是死亡與再生之間的中間狀態。 Bodhicitta菩提心T. byang chub sems:也就是證悟心。這是大乘佛法中關鍵詞。在相對的層面,就是為利益眾生而成佛的願望,以及為達成此目的所做之修行。在究竟層面上,它是對自我與現象其究竟之本性的直觀。 Bodhisattva菩薩T. byang chub sems dpa’:佛法道路上的修行者,修行慈悲和六度,發願為利益眾生而覺醒。這個名詞在藏文的翻譯直接意思是「覺醒心之英雄」。 Brahmin 婆羅門:印度種姓制度中四種主要種姓caste最高之祭祀。 Buddhadharma佛法:佛陀的法教(見法)。 Buddha佛T. sangs rgyas:已經去除兩種障(煩惱障,也就是苦因,以及無明障,也就是對全知的障礙),已經成就兩種智(現象之究竟與相對本性)的人。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C== calm abiding 止 canon 聖典 cast system 種性制度 causal context 因地關係 causal effect 業果 Causal vehicles 因乘 cause and result 因果業報:四思量之一 Cause of Suffering 集諦:四聖諦之二 central channel 中脈 Cessation 滅諦:四諦之一 chain of interdependent events 因緣相依 chains of thoughts 念流相續 chakra 輪 Chakravartin 轉輪聖王 Chandragomin 月官居士/皎月居士 Chandrakirti 月稱菩薩 change, constant 無常 channel 脈 Channel, wind, and essence 脈、氣、明點 Chittamatra 唯識 Chö 斷法、斷境法(一般稱為施身法) chod 施身法:供養自身以去我執 Chökyi Nyima Rinpoche 確吉.尼瑪仁波切 chonyi bardo 中陰身:死後與投胎之間 circumambulations 繞行禮敬/經行/繞塔 clarity 明性 clear faith 清淨信 clear light wisdom 淨光智慧 clinging 執著 Cloud of Dharma 法雲地 Coemergent 俱生 Coemergent ignorance 俱生無明 Coemergent wisdom 俱生智 Cognizant quality 能知力、認知特性 commitment 戒律/誓約 Common vehicles 共乘 companions on the path 法侶 compassion 悲心:四無量心之一 complete enjoyment body 報身 Complete enlightenment 正等正覺、完全證悟 completion stage 圓滿次第 compositional factors 行蘊 concentration 專注 Concept and discernment 概念與辨別 Conceptual ignorance 分別無明、概念無明 conclusion 結行:修法次第 concrete reality 實質存在/實體 confession 懺悔/發露 confidence 信心 confident faith 確實信 conflicting emotions 煩惱/五毒 Confusion and liberation 迷惑與解脫 consciousness 識蘊 Consciousness of the five senses 五根識 consort (female) 佛母 consummate 無上/成就 cremation 荼毘 cultivation 修:菩薩修行次第之四 cutting off 施身法:供養自身以去我執 cutting through 斷除 cyclic existence 輪迴 因乘(Causal vehicles;藏文拼音rgyu'i theg pa):與小乘和大乘此二乘意義相同之詞。此二乘的修行者將修持當作是獲得佛果的起因。 脈、氣、明點(Channel, wind, and essence;藏文拼音rtsa rlung thig le):物質軀體的脈(管道)、能量(氣、風息),以及精華明點。 斷法、斷境法(一般稱為施身法)(Chö;藏文拼音gcod):發音為「卻」或「倔」。字面意義為「斬斷」。以《般若波羅蜜多經》為基礎,由瑪姬.拉準所制訂的修持體系,其目的在於斷除四魔與我執。是西藏八大佛教實修傳承當中的一支。 確吉.尼瑪仁波切(Chökyi Nyima Rinpoche;藏文拼音chos kyi nyi ma rin po che):噶寧講修寺(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的住持,也是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長子。在西方著有《大手印及大圓滿雙運》(Union of Mahamudra and Dzogchen)以及《當下清新覺智》(Present Fresh Wakefulness),皆由自生慧出版社(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於 1987年出版。 唯識(Chittamatra;藏文拼音sems tsam pa):大乘中的唯識派,主張的見地是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顯現。 法雲地(Cloud of Dharma;藏文拼音chos kyi sprin):菩薩十地的第十地。 俱生(Coemergent;藏文拼音lhan cig skyes pa):心的兩個面向-顯分與空分-兩者同時存在。如教法所說:「俱生心即是法身,俱生顯相則是法身之光。」 俱生無明(Coemergent ignorance;藏文拼音lhan cig skyes pa'i ma rig pa):「俱生」意指與自己的心同時生起或同時存在,有如檀香與它的香氣。「無明」在這裡指不了知自心本性。在大手印的修持中,指迷妄的面向(迷分),忘失自心的時刻,使得迷惑想法發生。 俱生智(Coemergent wisdom;藏文拼音lhan cig skyes pa'i ye shes):一切有情眾生內在都潛藏所具的本有覺智。「智」在這裡指「本初無迷妄的覺智」。 能知力、認知特性(Cognizant quality;藏文拼音gsa cha):心本來具有的了知能力。 共乘(Common vehicles;藏文拼音thun mong gi theg pa):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合稱,且相較於「不共乘」的金剛乘。 正等正覺、完全證悟(Complete enlightenment;藏文拼音rdzogs pa's byang chub):與「佛果」意義相同。 圓滿次第(Completion stage;藏文拼音rdzogs rim):「有相圓滿次第」是那洛六法,「無相圓滿次第」是精藏大手印的修持。另參見「生起與圓滿」(development and completion)。 概念與辨別(Concept and discernment;藏文拼音rtog dpyod):粗的概念與細的辨別。 分別無明、概念無明(Conceptual ignorance;藏文拼音kun tu brtags pa'i ma rig pa):在金剛乘中,將主體與客體加以概念化的無明。在經部體系中,外加於其上的或「學習而得」的邪見。在大手印修持中,特別表示概念性的思考。 迷惑與解脫(Confusion and liberation;藏文拼音'khrul grol):與輪迴和涅槃意義相同。 五根識(Consciousness of the five senses;藏文拼音sgo lnga'i rnam par shes pa):對於視覺形象、聲音、氣味、味道,以及觸感的認知行為。 斷除(Cutting through;藏文拼音khregs chod):斬斷三時的意念之流。與「立斷」(藏文拼音trekcho,且卻)同義。 觀世音菩薩:藏語Chenrezig ,梵語 Avalokiteshvara,大悲的佛陀,是西藏最受喜愛的本尊(四臂觀音),其咒語為「嗡 瑪 尼 貝 美 吽」。 明性:英文 clarity,與「空性」同為自心本性的特性。明性指動態的層面,包括了知與創造所有化顯的能力。 明光:英文 clear light,指自心本性。 慈悲:英文 compassion,願所有眾生遠離苦及苦因的願望。 識:英文consciousness,以二元的觀點來看,每個感官(根)都有其對應的「識」,而依據不同的分類方式,有六到八種的「識」。首先探討六識: ── 眼識 (色); ── 耳識 (聲); ── 鼻識 (香); ── 舌識 (味); ── 身識 (觸); ── 意識 (法)。 另有其餘二識: ── 受到干擾的「識」或自我的「識」(末那識),對應於煩惱在我們與現象之間的關係所造成的影響; ── 「識」的潛藏力或「含藏識」(梵語為alayavinana,阿賴耶識、遍基識),蘊藏所有業的潛伏制約力。 Chekawa Yeshe Dorje傑卡瓦耶喜多傑 (1101-1175):著名的噶當派格西(上師)。他將修心的法教制度化,成為七要點,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Chenrezig觀世音。藏文,梵文Avalokiteshvara或Lokeshvara。慈悲的菩薩,佛陀「八親近弟子」之一。他是諸佛語的精義,也是諸佛慈悲的化身。他是三護主的三位菩薩之一(另兩位是文殊和金剛手),也是西藏地區及西藏人民的守護者。 Chod施身法:直接意思是「切斷」。一種密續禪修的系統,根據無上般若般羅密多心經的法教,由巴丹巴桑傑帶到西藏。這種修行的目的在切斷一切對自我的執著。 circumambulation繞塔:一種虔誠的修行,具有高度功德,用順時鐘方向環繞神聖的物體,包括寺廟、舍利塔,聖山,或者上師的房子,甚至於上師本人。環繞的同時必須專注而具有覺心。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D== daka 勇父:護法 dakini 空行母:護法 Dakpo Kagyu 達波噶舉傳承 Dalai Lama 達賴喇嘛 dam-tschig 三昧耶戒 damaru 手鼓:修法用 Dark Age 末法時期 deal with thoughts 對峙妄念 dedication of merit 迴向功德:七支供養之一 Defiled mind 迷妄心、染污心(末那識) defilement 染污/煩惱障 Definitive meaning 了義、究竟義 degeneration time 五濁惡世/末法時期 deity 本尊 deity yoga 本尊瑜珈:觀想與本尊相應 delusion 妄念 demigods, realm of 阿修羅道:因疑毒輪迴 Dependent 相依、依他起 dependent arising 緣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 相依緣起 Designed as a Jewel Chest 寶篋莊嚴經 desire 貪:五毒之一 Desire Realm 欲界 Desire, Form and Formlessness, the realms of 欲界、色界、無色界 desire, world of 慾界 Devadatta 提婆達多 devas, realm of 天道 Development and completion 生起與圓滿 development stage 生起次第 devotion 虔誠心 dewa 大樂 Dewachen 極樂世界(西方) dharanis 陀羅尼:與智慧有關 Dharma 法/佛法:三寶之一 Dharma 法 Dharma-protectors 護法 Dharmachakra 法輪 Dharmadhatu 法界 Dharmadhatu palace of Akanishtha 色究竟天法界宮、奧明法界宮 Dharmadhatu Wisdom, the 法界體性智:相關第九意識 Dharma-door 法門 Dharmakaya 法身 Dharmakaya 法身:三身之一 Dharmakaya of self-knowing 自明了法身 Dharmakaya Throne of Nonmeditation 「無修」的法身寶座 Dharmakirti 法稱 dharmapala 護法 Dharma sections 法類 Dharmata 法性 Dharmata 法性/法界自性 dhyana 陳那/靜慮/禪定 Dhyana 禪那、靜慮 Diamond Sutra 金剛經 Diamond Throne of India 金剛座:佛陀成佛處 Dignaga 陳那 diligence 精進:六度之四 direct approach 妥噶:大圓滿之「頓超」 discipline 持戒/戒律:六度之一 discrimination 想蘊 Discrimination-awareness Wisdom, the 妙觀察智:與第六意識相關 disperse obstacles 驅除障難 distraction or distracted mind 散漫心/分心 Disturbing emotions 煩惱 dividing subject and object 分別客体及主体 doctrine 法 doha 金剛證悟歌偈 Dohakosha 道歌文集,音譯多訶具舍 dorje 杵:修法用 Drakhen (Upagupta) 優婆麴多/無相好佛 dream bardo 睡夢中陰身 ?? dreamlike quality of activities 諸事業之如夢性 Dredging the depths of samsara 觀音名號之一?? drilbu 鈴:修法用 Drolma, Jetsun 空行母/空行尊者 drop 明點 Drukpa Kagyu school 竹巴噶舉教派 dualistic notions 分別念 Dualistic phenomena 二元現象、分別法 duality 分別 durva 德華草 Dzalong 破瓦法 Dzogchen 大圓滿法教 Dzogchen 大圓滿 Dzogchen of Natural State 本然狀態大圓滿、實相大圓滿 達波噶舉傳承 (Dakpo Kagyu;藏文拼音 dvags po bka' brgyud):經由岡波巴所傳下來的噶舉派。岡波巴的另一個名諱為「達波拉傑」,意思是「達波的醫生」。 迷妄心、染污心(末那識) (Defiled mind;藏文拼音 nyon yid, nyon mongs pa'i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心的一個面向,取遍基為參考點而形成「我是」的想法,是八識的其中一識。{譯註: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思量識;為第六識意識之所依識。} 了義、究竟義 (Definitive meaning;藏文拼音 nges pa'i don):對空性與明性的直接教導,與其相對的是通往了義的方便義(不了義)。 Dependent (藏文拼音 gzhan dbang) 相依、依他起。根據唯識派與瑜伽行派的哲理,是「三性」的其中一種。[中譯註:「三性」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相依緣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拼音 rten cing 'brel bar 'byung ba):一切現象「依賴」本身的因與其個別條件的「緣」而發生的自然法則。「沒有任何現象是無因而顯現,且沒有任何現象是由無因的創造者所造,而是所有現象完全是依著因和緣的相遇而發生」的事實。 欲界(Desire Realm;藏文拼音 'dod khams):欲界中包含地獄眾生、餓鬼、畜生、人、阿修羅,以及欲界天人六處居所的天人。由於受粗重貪欲和執著所起的心意痛苦而折磨,因此稱為「欲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Desire, Form and Formlessness, the realms of;藏文拼音 'dod gzugs gzugs med kyi khams):輪迴中的三界。 生起與圓滿(Development and completion;藏文拼音 bskyed rdzogs):金剛乘修持中的兩個面向。生起次第是由心所造作。圓滿次第是指安住於不造作的心性之中。參見個別詞條「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與「圓滿次第」(Completion stage)。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藏文拼音 bskyed rim, utpattikrama):金剛乘修持中的兩個面向之一,即以意念創造清淨的形象,以便淨化習氣。參見「生起與圓滿」(Development and completion)。 法(Dharma;藏文拼音 chos) :大寫時(Dharma)指的是佛法;小寫時(dharma)指的是現象或心的對境。 法類(Dharma sections;藏文拼音 chos kyi phung po):不同教法的整體類別,例如佛語的八萬四千法類。 法門(Dharma-door;藏文拼音 chos kyi sgo):諸佛教法的譬喻性表示。 法界(Dharmadhatu;藏文拼音 chos kyi dbyings):「現象的領域」,在此「真如」之中,空性與相依緣起無二無別。在這裡的「法」(Dharma)指實相,而「界」指沒有中間或邊圍的空間。另一個解釋是超越生、住、滅的「現象自性」。 色究竟天法界宮、奧明法界宮(Dharmadhatu palace of Akanishtha;藏文拼音 'og min chos kyi dbyings kyi pho brang):對法身佛金剛持居所的譬喻性表示。 法身(Dharmakaya;藏文拼音 chos sky):佛三身中的第一身,沒有任何構想概念,有如虛空。一切現象的自性指稱為「身」。應依據基、道、果做個別了解。 自明了法身(Dharmakaya of self-knowing;藏文拼音 rang rig chos sku):自心的法身面向。 「無修」的法身寶座 (Dharmakaya Throne of Nonmeditation;藏文拼音 bsgom med chos sku'i rgyal sa):「無修」瑜伽的最後一個階段,執念與概念心完全瓦解,有如離於智識性禪修雲層的一片雲。與圓滿證悟意義相同。 法性(Dharmata;藏文拼音 chos nyid):現象與心的自性。 禪那、靜慮(Dhyana;藏文拼音 bsam gtan):心的專一狀態,仍帶有執念。此外,亦指由此心的專注狀態而產生的天界。 煩惱(Disturbing emotions;藏文拼音 nyon mongs pa):欲望(貪)、憤怒(瞋)、迷妄(癡)、驕傲(慢)、嫉妒(忌),這些會使自心疲累、受到干擾以及折磨。 道歌文集,音譯多訶具舍(Dohakosha;藏文拼音 do ha mdzod):大手印傳承的印度大師們,因自然流露所作的即興金剛道歌文集。 竹巴噶舉教派(Drukpa Kagyu school;藏文拼音 'brug pa bka' brgyud):從岡波巴傳到帕摩竹巴的噶舉派教法。 二元現象、分別法(Dualistic phenomena;藏文拼音 gnyis snang):由「能知者」與「所知境」所建構而成的經驗。 大圓滿(Dzogchen;藏文拼音 rdzogs pa chen po; rdzogs chen):超越因乘的教導,在人間是由大持明者噶拉.多傑(Garab Dorje)首傳。 本然狀態大圓滿、實相大圓滿(Dzogchen of Natural State;藏文拼音 gnas lugs rdzogs pa chen po):與「立斷」見地意義相同,並與「精藏大手印」意義相同。 空行母:英文dakini,一些女性的聖眾。大部分的空行母均已從輪迴解脫。 迴向:英文dedication,願經由善行所積聚之任何福德皆能成為利益一切有情而證悟的基礎。 佛法:英文Dharma,佛陀的教導,或修行的道路。 法身:英文Dharmakaya,究竟之身,指超越任何時空分別的狀態,對應於空性。 金剛薩埵:藏語Dorje Sempa,梵語Vajrasattva,金剛乘本尊,為淨障法的根源。金剛薩埵的法門,包括觀想和持誦百字明咒。 Deity本尊T. Yidam:密咒乘觀想和禪定中所用的佛像。這一類本尊可以是男性或女性、祥和或憤怒,在究竟上被視為與禪定者之心無二無別。 Dharmakaya, T. chos sku Dharma法T. chos:釋迦牟尼佛及其他覺醒者所開示的法教,帶領眾生走向證悟之道。法有兩種面向:所口傳之法,也就是實際的開示,以及了悟之法,也就是透過對法的修行而達成的了悟及智慧。 Dromtonpa種敦巴(1005-1064):阿底峽尊者最主要之西藏弟子,噶當派創立者,瓦君寺的建造者。 Dzongchen, T. rdzogs chen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E== earth element 地大 ego-clinging 我執 eight auspicious symbols 八吉祥印 Eight collections of consciousnesses 八識 Eight deviations 八種偏離 Eightfold noble path 八正道 eight offering of sacramental feast 八(聖)供:置於佛桌上的供養 eight offerings 八供 eight ordinary concerns 八風/八世間法 Eight Practice Lineages 八大實修傳承 eight precious substances 八珍寶 Eight qualities of mastery 八自在功德 Eight worldly concerns 世間八法、世間八風 eighty-four mahasiddhas 八十四大成就者 Eighty inherent thought states 八十性妄(八十自性尋思) Ekagra 專一:大手印四瑜珈之一 Elaborate conduct 有戲論行持 elements, five 五大:地水火風空 elixir 甘露 emanation 轉世/化身 emanation body 化身 Emancipation-gate of emptiness 空性解脫門 Emancipation-gate of marklessness 無相解脫門 Emancipation-gate of wishlessness 無願解脫門 embodiment 總集化身 empowerment 灌頂 empowerments, four 四灌:寶瓶秘密智慧文字 emptiness 空性 endeavor 精進:六度之四 Engaging Boddhicitta 行菩提心 Engaging in the Activity of the Boddhisattva 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著 enlightenment 證悟/成佛/開悟 Ensuing perception 隨後感知 Ensuing understanding 隨後了知 enthronement 坐床大典 envy 疑:五毒之五 equanimity 捨:四無量心之一 Equanimity Wisdom, the 平等覺智:與第七意識相關 erect posture 坐直 Essence Mahamudra 精藏大手印 Essence of awareness 覺性的體性 Essence, nature and capacity 體性、自性與力用 Essence, nature and expression 體性、自性與展現 Essential nature of things 事物的根本性質 Eternalism 常見、恆存主義的見地 Ever-Excellent conduct 普賢行 Ever-Weeping One, Boddhisattva 常啼菩薩 Exaggeration and denigration 增、損,誇大與詆毀。 Excellent Wealth, Boddhisattva 善財童子 excitement 掉舉 (於禪定中因興奮而失去專注) Exhaustion of phenomena beyond concepts 法遍不可思議相 expanse, absolute 法界 Expedient meaning 不了義、方便義 Experiences 覺受、經驗、感受 Expression manifest in manifold ways 多重化現 Extreme of eternalism 常邊 Extreme of nihilism 斷邊 八識(Eight collections of consciousnesses;藏文拼音 rnam shes tshogs brgyad):遍基識(即第八識:阿賴耶識)、意識(即第六識)、煩惱心(即第七識:末那識),以及五根識(即第一到第五識)。 八種偏離(Eight deviations;藏文拼音 shor sa brgyad):四種根本和四種暫時的歧途。 八大實修傳承(Eight Practice Lineages;藏文拼音 sgrub brgyud shing rta brgyad):在西藏興盛廣傳的八個獨立教派:寧瑪巴(舊譯傳承)、噶當巴(佛語傳承)、瑪爾巴噶舉(瑪爾巴口耳傳承)、香巴噶舉(香巴口耳傳承)、薩迦(道果傳承)、究竹(覺囊派)、息法(能寂派),以及斷法(斷境派)。 八自在功德 (Eight qualities of mastery;藏文拼音 dbang phyug brgyad) 世間八法、世間八風(Eight worldly concerns;藏文拼音 dbang phyug brgyad):貪戀獲利、享樂、稱讚、美譽,以及拒斥衰損、痛苦、譏責,以及毀謗(惡名)。 八正道 (Eightfold noble path;藏文拼音 'phags lam gyi yan lag brgyad)字面意義為「聖者之道的八個面向」,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在「修道」位上得以圓滿。 八十性妄(八十自性尋思) (Eighty inherent thought states;藏文拼音 rang bzhin brgyad cu'i rtog pa):三十三種來自於瞋怒,四十種來自貪欲,七種來自癡妄。首先,來自於瞋怒的三十三種性妄,根據聖天菩薩所著《行持總論》(Spyod bsDus)為:冷漠、中等冷漠、極度冷漠、念來、念去、悲傷、中等悲傷、強烈悲傷、沉著、概念化、恐懼、中等恐懼、極度恐懼、渴求、中等渴求、極度渴求、取、不善、餓、渴、感覺、中等感覺、極度感覺、知道、認知、感知基礎、辨別、良知、悲心、愛心、中等愛心、極度愛心、領悟力、吸引力,以及嫉妒。其次,根據同一書,貪欲的四十種性妄為貪戀、缺乏明性、徹底欲求、歡喜、中等歡喜、極度歡喜、隨喜、極度喜悅、驚奇、大笑、滿意、擁抱、親吻、緊握、支持、努力、驕傲、投入、協助、力量、喜悅、和合大樂、中等和合大樂、極度和合大樂、優雅、極度挑逗、敵意、善德、清澈、真、假、確定、取、施、鼓勵、勇氣、無愧、得意、惡意、任性,以及極度欺騙。根據同一書,癡妄的七種性妄為:中等貪戀、健忘、迷惑、無語、倦怠、懶惰、懷疑。{譯註:依據《大圓滿法性自解脫論導引文如意藏》,瞋所生三十三性妄為離貪、中離貪、極離貪、意行、意去、憂苦、中憂苦、極憂苦、寂靜、尋思、怖畏、中怖畏、極怖畏、貪求、中貪求、極貪求、近取、不善、饑、渴、受、中受、極受、作明者、明基、妙觀察、知慚、悲憫、中悲憫、極悲憫、具慮、積蓄、嫉妒等。貪所生四十性妄為貪、中貪、遍貪、喜、中喜、極喜、悅、極愉悅、稀有、笑、滿足、摟擁、吻、吮咂、固、勤、慢、作、伴隨、力、奪、合歡、極合歡、嬌媚、嬌相、怨恨、善、明句、真實、非真實、決定、近取、施者、激他、權威、無恥、欺誑、苦者、不馴、不誠等。癡所生七種性妄為中貪、忘失、迷亂、不語、懨嫌、懈怠、疑悔等。於《大乘要道密集》等論典中另有不同的分類。} 有戲論行持(Elaborate conduct;藏文拼音 spros bcas kyi spyod pa):多種增益修持的方式之一。獲取食物和衣著的行為,例如商人,或者持守詳細的戒律和儀式。 空性解脫門(Emancipation-gate of emptiness;藏文拼音 rnam par thar pa'i sgo stong pa nyid):「三解脫門」之一。 無相解脫門(Emancipation-gate of marklessness;藏文拼音 rnam par thar pa'i sgo mtshan ma med pa):「三解脫門」之一。 無願解脫門 (Emancipation-gate of wishlessness;藏文拼音 rnam par thar pa'i sgo smon pa med pa):「三解脫門」之一。 灌頂(Empowerment;藏文拼音 dbang):賦予修持金剛乘教法的力量或認可,是進入密續修持必不可少的入門。 隨後感知 (Ensuing perception;藏文拼音 rjes snang):後得狀態中的感知或所感知的顯相。 隨後了知 (Ensuing understanding;藏文拼音 rjes shes):後得狀態中的心的狀態。 精藏大手印 (Essence Mahamudra;藏文拼音 snying po'i phyag chen):直接引見,並非憑藉哲學推理而引見大手印根本見地的「經部大手印」,亦非憑藉瑜伽修持而引見大手印根本見地的「續部大手印」。 覺性的體性 (Essence of awareness;藏文拼音 rig ngo):與心的自性意義相同。 體性、自性與力用(Essence, nature and capacity;藏文拼音 ngo bo rang bzhin thugs rje):大圓滿體系中如來藏的三個面向。 體性、自性與展現(Essence, nature and expression;藏文拼音 gshis gdangs rtsal):大手印體系中如來藏的三個面向。 事物的根本性質 (Essential nature of things;藏文拼音 dngos po gshis kyi gnas lugs):參見「真如」(suchness)。 常見、恆存主義的見地(Eternalism;藏文拼音 rtag lta):相信有恆常且無因的萬物創造者,特別是,相信自己的本體或意識有個具體的體性,且其是獨立久長且單一的。 普賢行(Ever-Excellent conduct;藏文拼音kun tu bzang po'i spyod pa) 增、損,誇大與詆毀(Exaggeration and denigration;藏文拼音 sgro btags + skur 'debs):對於不存在或不具表徵的事物附加上存在或表徵,且對於存在或具表徵的事物低估其存在或表徵。 法遍不可思議相(Exhaustion of phenomena beyond concepts;藏文拼音 chos zad blo 'das):大圓滿四相的第四者。與圓滿證悟意義相同。 不了義、方便義(Expedient meaning;藏文拼音 drang don):世俗諦的教法,旨在引導修行者進入「了義」(究竟義)。 覺受、經驗、感受(Experiences;藏文拼音 nyams):通常指經由禪修而產生的樂、明、無念之暫時經驗。特定而言,是三種階段的其中一個:智識理解、覺受、了悟。 多重化現(Expression manifest in manifold ways;藏文拼音 rtsal sna tshogs su snang ba):根據大手印,是如來藏三種面向中的第三種:體性、自性、展現。 常邊 (Extreme of eternalism;藏文拼音 rtag mtha'):參見「常見」(Eternalism)。 斷邊(Extreme of nihilism;藏文拼音 cha lta):參見「斷見」(Nihilism)。 灌頂:英文empowerment,金剛乘的儀式,傳遞本尊的加持並授權修持該本尊法。灌頂有許多種。通常灌頂之後,弟子會承諾修持該本尊法,但有時也可單純為了領受加持而接受灌頂(此時稱為結緣灌頂)。 Eighteen characteristics of a precious human existence殊勝人身的十八種特質:這十八種特質包含八閒暇eight freedoms與十圓滿ten endowments。八閒暇就是並未出生於以下八種狀態:(1)生於地獄道,(2)生於餓鬼道,(3)生於畜牲道,(4)生於天道,(5)生於野蠻人之中,這些人對佛法的開示及修行完全無知,(6)有著錯誤的見地,好比說虛無主義,或者對於自我及現象實質有錯誤的見地等等,(7)生於佛未出現的時代,以及(8)生於心智殘障狀態。十圓滿又分成兩部分:與自己有關的條件,以及與外在有關的條件。五種與自己有關的條件是:(1)生為人,(2)生於「中土」之地,也就是有佛法的地方,(3)擁有正常身體功能,(4)並非墮入極大的負面業力,以及(5)對佛法有信心。五種外在條件是:(1)佛出現於世間,(2)佛傳法,(3)法仍存在,(4)修行此法,以及(5)心靈尊師收為弟子。 Evil Spirits邪靈:佛教從最早就承認非人的「靈」是存在,也就是人們用一般感官無法辨識的。尤其在西藏傳統中,經常提到邪靈、鬼等等,並有複雜的體系將這些鬼靈分類。根據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魔是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受苦,無法解脫,於是,如同本書經常指出,他們成為我們慈悲的適當對象。另外一個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擬人化的心理能量。這種說法更接近現代西方心理學所謂的精神分裂和情結。換句話說,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及業所創造。堪布俄旺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說:「我們所稱的魔,並不是那些張大嘴巴瞪著我們的東西。它就是阻止我們超越苦痛,妨礙我們達到解脫境界並創造輪迴中所有煩惱的一切的;簡而言之,它就是任何傷害我們身心的。」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返回「
中英名相對照 A~E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