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名相對照 K~O」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Decode_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N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8 次修訂)
行 8: 行 8:
 
==K==
 
==K==
  
Kadampa
+
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 噶寧謝竹林寺(音譯)、噶寧講修寺
 +
(藏文拼音 bka' snying bshad sgrub gling):
 +
祖古確吉尼瑪仁波切在尼泊爾博達納(Boudhanath)的寺院。寺名的意思為「噶舉與寧瑪派教法與實修的聖地」。{譯註:謝竹,講授教法與實際修行,簡稱「講修」;林,即是寺院或修行聖地之意。}
  
噶當巴傳承
+
Kaya{佛}身
 +
(藏文拼音 sku):
 +
指身體,或具許多功德的體現之「身」。
  
Kagyu
+
Kayas and wisdoms 佛身與佛智
 +
(藏文拼音 sky dang ye shes):
 +
佛的四身與五智。
  
噶居教派:藏密白教
+
King of Samadhi Sutra《三摩地王經》
 +
(藏文拼音 ting 'dzin rgyal po'i mdo):
 +
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
  
kalpa 
+
Kadampa 噶當巴:
 
+
源於十一世紀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之教法的傳承。
劫:約四十三億二千萬年
 
 
 
Kangyur
 
 
 
甘珠爾
 
 
 
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
 
 
 
噶寧謝竹林寺(音譯)、噶寧講修寺
 
 
 
kapala
 
 
 
顱器:修法用
 
 
 
Karandavyuha Sutra
 
 
 
寶篋莊嚴經
 
 
 
karma 
 
 
 
 
 
 
Karma Chagme
 
 
 
噶瑪佳美上師
 
 
 
Karma Kagyu
 
 
 
噶瑪噶居派:大寶法王創
 
 
 
Karma Kamtsang
 
 
 
噶瑪噶居派:大寶法王創
 
 
 
Karmapa, H. H. (the Xth) Gyalwa
 
 
 
大寶法王(第某世)
 
 
 
karmic consequences
 
 
 
業果
 
 
 
karmic effect
 
 
 
業力
 
 
 
karuna 
 
 
 
悲心:四無量心之一
 
 
 
Kaya
 
 
 
 
 
 
Kaya
 
 
 
{佛}身
 
 
 
Kayas and wisdoms
 
 
 
佛身與佛智
 
 
 
Khasarpani
 
 
 
觀音名號之一:空行觀音
 
 
 
khatak
 
 
 
卡達:獻貢之以示尊敬
 
 
 
kheg-chod
 
 
 
且卻:大圓滿之「立斷」
 
 
 
Khenpo
 
 
 
住持
 
 
 
kindheartedness 
 
 
 
慈無量心
 
 
 
King Lang Darma
 
 
 
朗達瑪國王:曾於西藏禁佛
 
 
 
King of the Sky
 
 
 
觀音名號之一 ??
 
 
 
King of Samadhi Sutra
 
 
 
《三摩地王經》
 
 
 
kleshas
 
 
 
染污/煩惱障
 
 
 
knowledge, five branches of
 
 
 
五明
 
 
 
Kriya
 
 
 
作部/事部:第一外密
 
 
 
ksatriya
 
 
 
the warrior and ruling caste of Hinduism
 
 
 
kumuda 
 
 
 
黃蓮花 
 
 
 
Kunzang La-me Shelung
 
 
 
「我無瑕上師之言教」:書名
 
 
 
kusha grass 
 
 
 
吉祥草
 
 
 
噶寧謝竹林寺(音譯)、噶寧講修寺 (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藏文拼音 bka' snying bshad sgrub gling):祖古確吉尼瑪仁波切在尼泊爾博達納(Boudhanath)的寺院。寺名的意思為「噶舉與寧瑪派教法與實修的聖地」。{譯註:謝竹,講授教法與實際修行,簡稱「講修」;林,即是寺院或修行聖地之意。}
 
 
 
{佛}身 (Kaya;藏文拼音 sku):指身體,或具許多功德的體現之「身」。
 
 
 
佛身與佛智(Kayas and wisdoms;藏文拼音 sky dang ye shes) 。佛的四身與五智。
 
 
 
《三摩地王經》(King of Samadhi Sutra;藏文拼音 ting 'dzin rgyal po'i mdo):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
 
 
 
噶當巴:英文Kadampa,源於十一世紀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之教法的傳承。
 
 
                                                
 
                                                
噶舉巴:英文Kagyupa,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其餘三個教派為格魯、寧瑪以及薩迦。噶舉傳承由十一世紀的大譯師馬爾巴開始(又稱為實修傳承,密勒日巴尊者為其大弟子)。
+
Kagyupa 噶舉巴:
 +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其餘三個教派為格魯、寧瑪以及薩迦。噶舉傳承由十一世紀的大譯師馬爾巴開始(又稱為實修傳承,密勒日巴尊者為其大弟子)。
 
                                                
 
                                                
劫:梵語kalpa,指宇宙中非常長久的時間。
+
kalpa(梵語)劫:
 +
指宇宙中非常長久的時間。
 
                                                
 
                                                
業:梵語karma,業的法則描述了因果的過程,分為三階段:
+
karma 業(梵語):
 +
業的法則描述了因果的過程,分為三階段:
 
  ── 該行為在做者的心中留下印象(因);
 
  ── 該行為在做者的心中留下印象(因);
 
  ── 此印象留存於「含藏識」中,逐漸成熟;
 
  ── 此印象留存於「含藏識」中,逐漸成熟;
 
  ── 最後以特定形式的痛苦或快樂而完成(果)。
 
  ── 最後以特定形式的痛苦或快樂而完成(果)。
  
Kadampa噶當派:藏傳佛法的一個傳承,源自阿底峽尊者(982-1054)的開示。法教重視寺廟戒律,以及對慈悲的研究與修持。在藏傳佛法每一教派中皆可見噶當派影響力,但噶當派通常與格魯派法教連結在一起,而格魯派有時也被稱為新噶當派。
+
Kadampa 噶當派:藏傳佛法的一個傳承,源自阿底峽尊者(982-1054)的開示。法教重視寺廟戒律,以及對慈悲的研究與修持。在藏傳佛法每一教派中皆可見噶當派影響力,但噶當派通常與格魯派法教連結在一起,而格魯派有時也被稱為新噶當派。
  
Kagyud噶舉派:藏傳佛法中的一個新教派,由大譯士馬爾巴尊者(1012-1095)所創立。
+
Kagyud 噶舉派:藏傳佛法中的一個新教派,由大譯士馬爾巴尊者(1012-1095)所創立。
  
kalpa劫T. bskal pa:印度傳統宇宙論對於大段時間所給的時間單位。一個大劫相當於一個宇宙系統形成、興盛、消退,及消失的過程。一個大劫相當於八十個小劫。一個中劫等於兩個小劫加起來,前者中,眾生壽命增長,後者中,眾生壽命減短。
+
kalpa 劫
 +
(T. bskal pa):
 +
印度傳統宇宙論對於大段時間所給的時間單位。一個大劫相當於一個宇宙系統形成、興盛、消退,及消失的過程。一個大劫相當於八十個小劫。一個中劫等於兩個小劫加起來,前者中,眾生壽命增長,後者中,眾生壽命減短。
  
karma業:在梵文中,這個字是「行」的意思,指的是因果律。根據佛陀的法教,所有的行為,無論是念頭、語言,或身體的行為,都像種子一樣,這些種子終究會結果而產生經驗,不論現在或未來世。正面的行為和善德,會造成快樂的結果,邪惡或負面的行為,在未來將造成苦的結果。
+
karma 業:
 +
在梵文中,這個字是「行」的意思,指的是因果律。根據佛陀的法教,所有的行為,無論是念頭、語言,或身體的行為,都像種子一樣,這些種子終究會結果而產生經驗,不論現在或未來世。正面的行為和善德,會造成快樂的結果,邪惡或負面的行為,在未來將造成苦的結果。
  
Kagyu-(T.; abbreviation for ka shi gyupa, "lineages of the four commissioned ones"). One of the four main lineages of Tibetan Buddhism originating with Vajradhara Buddha and transmitted to the Indian master Tilopa. It was then transmitted in succession to Naropa, Marpa, Milarepa, and Gampopa. It is also called the "practice lineage"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direct experiential practice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s. There are four main subsects of the Kagyu lineage, the largest being the Karma Kagyu, or Karma Kamtshang-the lineage founded by Dusum Khyenpa, the first Gyalwa Karmapa, who was a disciple of Gampopa.
+
Kagyu 噶舉,噶居
 +
(T.; abbreviation for ka shi gyupa, "lineages of the four commissioned ones")
 +
One of the four main lineages of Tibetan Buddhism originating with Vajradhara Buddha and transmitted to the Indian master Tilopa. It was then transmitted in succession to Naropa, Marpa, Milarepa, and Gampopa. It is also called the "practice lineage"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direct experiential practice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s. There are four main subsects of the Kagyu lineage, the largest being the Karma Kagyu, or Karma Kamtshang-the lineage founded by Dusum Khyenpa, the first Gyalwa Karmapa, who was a disciple of Gampopa.
 +
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源自金剛持佛,傳至印度大師帝諾巴。隨後由那若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傳承。也稱為「實修傳承」,因其著重於直接體證的修持和對於法教的直覺了解。其中又分為四個主派,最大的為噶瑪噶居或噶瑪岡倉,由岡波巴的弟子、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所創立。
  
噶舉,噶居。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源自金剛持佛,傳至印度大師帝諾巴。隨後由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傳承。也稱為「實修傳承」,因其著重於直接體證的修持和對於法教的直覺了解。其中又分為四個主派,最大的為噶瑪噶居或噶瑪岡倉,由岡波巴的弟子、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所創立。
+
kalpa 劫
 +
(T.):
 +
An extremely long eon, sometimes reckoned at 4,320 million years.
 +
極長的時期,有時計算為四三二億年。
  
kalpa-(T.). An extremely long eon, sometimes reckoned at 4,320 million years.
+
Kangyur 甘珠爾
 +
(T.)
 +
Tantric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
佛陀的密傳教法。
  
劫。極長的時期,有時計算為四三二億年。
+
Kapala 嘎巴拉、顱器
 +
(S.;T. topa, "skull cup"):
 +
A symbolic implement used in Vajrayana practices.
 +
金剛乘修持中用到的象徵法器。
  
Kangyur-(T.). Tantric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
Karma 業、行
 +
(S., "action")
 +
The doctrine of cause and result, which states that one's present experience is a product of previous actions and volitions, and future conditions depend on one's present conduct.
 +
因果法則,現今的體驗乃過去行動和意志的產物,未來的條件則有賴現今的行為。
  
甘珠爾。佛陀的密傳教法。
+
Karmapa 大寶法王、噶瑪巴
 +
(T. trin-le-pa, "activity"):
 +
The head of the Karma Kagyu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a fully enlightened bodhisattva and an eman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Historically, the first line of recognized reincarnating lamas of which Dusum Khyenpa was the first.
 +
藏傳佛教噶居派的法王,完全證悟的菩薩,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歷史來說,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乃是所有轉世喇嘛受到認證的第一個傳承。
  
Kapala-(S.;T. topa, "skull cup"). A symbolic implement used in Vajrayana practices.
+
Kham 康:
 +
A province in eastern Tibet where the Kagyu lineag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
西藏東部的省份,噶居派在此盛行。
  
嘎巴拉、顱器。金剛乘修持中用到的象徵法器。
+
khatak 卡達
 +
(T.):
 +
A long white scarf, customarily presented in Tibet as a sign of salutation and respect.
 +
長白的領巾,在西藏為禮賀及尊敬的符號。
  
Karma-(S., "action"). The doctrine of cause and result, which states that one's present experience is a product of previous actions and volitions, and future conditions depend on one's present conduct.
+
Khenpo 堪布
 +
(T.)
 +
Title of the abbot of a Tibetan monastery or a professor of sacred litreature.
 +
西藏廟宇的住持之頭銜或指神聖經文的教授。
  
業、行。因果法則,現今的體驗乃過去行動和意志的產物,未來的條件則有賴現今的行為。
+
Klesha 煩惱
 +
(S.; T. nyonmong, "defilement, delusion"):
 +
A mental state that produces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confusion, and thus disturbs mental well-being and peace.
 +
(染污;虛妄)產生情緒問題及迷惑的心智狀態,以致於干擾了心智的自在及平靜。
  
Karmapa-(T. trin-le-pa, "activity"). The head of the Karma Kagyu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a fully enlightened bodhisattva and an eman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Historically, the first line of recognized reincarnating lamas of which Dusum Khyenpa was the first.
+
Kriya yoga 作密(事密)
 +
(S.; T. ja-gyu)
 +
The first tantric yana, which emphasizes purit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all phenomena are inherently pure and sacred. The deities are visualized as external and transparent, and the practitioner emphasizes purification and ritual action.
 +
第一個密續乘,強調清淨及對一切現象原本清淨且神聖的了解,在此瑜珈中本尊被觀想為外在及透明的,行者則重於淨化及修法。
  
大寶法王、噶瑪巴。藏傳佛教噶居派的法王,完全證悟的菩薩,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歷史來說,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乃是所有轉世喇嘛受到認證的第一個傳承。
+
Kalachakra Tantra 時輪金剛密續
 +
(梵文):
 +
有些人認為這是無上瑜伽密續的最高密續系統。時輪金剛密續不僅是重要禪修法門的基礎,也是藏傳佛教各種數理、天文、預言學科的主要根據。
  
Kham-A province in eastern Tibet where the Kagyu lineag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
karma 業
 +
(梵文):
 +
行為與行為在心相續之內的印記。包括身、語、意所做出的行為。一般用來稱呼原因性的行為和結果性的作用之間的整個過程。
  
康。西藏東部的省份,噶居派在此盛行。
+
Kagyupa 白教、噶居巴、噶舉派:
 +
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1012-1095)所創。
  
khatak-(T.). A long white scarf, customarily presented in Tibet as a sign of salutation and respect.
+
Kalpa 劫
 +
(bskal pa):
 +
在印度的傳統宇宙觀中,所指的一段極長的時間。一大劫,包含了一個宇宙系的成、住、壞、空四期,共有八十中劫(譯注:各二十個)。一中劫,則有兩小劫,其一為壽命增長之時期,其二為壽命漸減之時期。(譯注:我們雖然常說人類現在的平均壽命比以前還久,但其實我們是處於「賢劫」裡的「減」小劫,亦即壽命漸減期。而過去之住劫稱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稱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稱為賢劫;賢劫裡共有千佛出世,稱為賢劫千佛。)
  
卡達。長白的領巾,在西藏為禮賀及尊敬的符號。
+
Karma 業、業力:
 +
梵文的原意為「作為」,所指的是因果的法則。依據佛陀的法教,一切的作為,無論是思想、言語、或行動,都猶如種子一般,終將於此生或未來生成熟為種種的經驗。正向或善德的作為將帶來快樂,惡意或負面的作為則會造成這個行為者以後的痛苦。
  
Khenpo-(T.). Title of the abbot of a Tibetan monastery or a professor of sacred litreature.
+
Kaya 身(sku):
 +
字義為「身」;指的是佛陀的自性。見Dharmakaya,Nirmanakaya,Sambhogakaya。
  
堪布。西藏廟宇的住持之頭銜或指神聖經文的教授。
+
Kagyu 噶舉(音譯):
 +
藏傳佛教中著名的口耳傳承教派。「噶」指的是上師的口語指示。噶舉派乃是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又稱為「白教」(其他則為寧瑪巴、即「紅教」;格魯巴、即「黃教」;薩迦巴、即「花教」)。在第十一世紀由大譯師馬爾巴(Marpa)由印度傳至西藏。
  
Klesha-(S.; T. nyonmong, "defilement, delusion"). A mental state that produces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confusion, and thus disturbs mental well-being and peace.
+
Karma Kagyu 噶瑪噶舉(音譯):
 +
「噶瑪」這個梵文意思是「事業」或「舉止」。乃是噶舉派四大八小中的一大派別,其精神領袖稱為「大寶法王」(清朝皇帝所賜名號,其後便加以沿用),這也是作者所屬的派別。
  
煩惱。(染污;虛妄)產生情緒問題及迷惑的心智狀態,以致於干擾了心智的自在及平靜。
+
Karmapa, His Holiness the Sixteenth Gyalwa 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音譯),或稱「大寶法王」:
 +
大寶法王乃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別的精神領袖,作者也是屬於這個派別。「噶瑪巴」的意思是「事業者」。「嘉華」指的是「尊勝者」。有時又被稱為「嘉汪」(Gyalwang),意思是「尊勝者之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本名嚷瓊‧利沛‧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在作者年幼之時即已認證其為第十一世創巴仁波切。於一九五九年逃離西藏之後,在錫金(Sikkim)建立了新的駐錫之地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曾經三度訪美,分別是一九七四年、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間、與一九八0年。他在一九八一年的十一月由於癌症的併發症而圓寂於美國。
  
Kriya yoga-(S.; T. ja-gyu). The first tantric yana, which emphasizes purit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all phenomena are inherently pure and sacred. The deities are visualized as external and transparent, and the practitioner emphasizes purification and ritual action.
+
Khyentse Rinpoche, His Holiness Dilgo 頂果欽哲法王:
 +
曾為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寧瑪派(音譯,又稱「舊教」、「紅教」)的精神領袖。
 +
法王是作者幾位重要的上師之一,曾在西藏教導過他。法王也曾在作者的安排之下,於一九七六年與一九八二年分別訪美兩次。
 +
於一九八二年時,頂果法王賜予作者香巴拉的主要灌頂(授予修持的准許),也在一九八七年為作者舉行荼毘大典(佛教的火化儀式)。
 +
頂果法王其後持續指導創巴仁波切的弟子與學生們,直到他於一九九一年圓寂。
  
作密(事密)。第一個密續乘,強調清淨及對一切現象原本清淨且神聖的了解,在此瑜珈中本尊被觀想為外在及透明的,行者則重於淨化及修法。
+
Kyudo 日本傳統箭藝:
 +
偉大的日本箭術師Kanjuro Shibata Sensei在一九八0年代遇見仁波切之後,便成為他的好友。並曾在博得市居住,為仁波切的數百位弟子教導箭術。
 +
Kagyu噶舉派。字義為「口耳傳承」。為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於第十一世紀所創立。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
Kangyur 甘珠爾:
 +
藏傳佛教的經典,包含了一百多部佛陀的開示與經文。原來的字義為「翻譯出來的聖言」,甘珠爾幾乎都是由梵文原來的經文所翻譯而來的。為西藏的大學者布頓‧仁欽朱上師(Bu-ton Rinchen Drub)於第十四世紀所編纂而成的。分為律部、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與總目錄等七個部分。
  
==L==
+
Karma 業
 +
(梵文的音譯是「嘎瑪」):為一種相關於行為與其結果的重要形而上學的概念。這個教義在印度的各個宗教哲理中都可以看得到。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意義,其一為行為本身、其二為來自這個行為而在心中所造成的印記與習性。一般的用法則意指著以該行為之因、與其影響之果的整個過程。見Causality。
  
Lama
+
Karuna 慈悲、悲心:
 +
儘管一般對此的翻譯為「慈悲」或「博愛」,不過讀者不應將之誤解為一種可憐對方或是憐憫之心。以它的語源學來說,「慈悲」還帶有一種要去參與他人苦楚或痛苦的意味。而「慈悲」在字義上為「幸福的不再」,指的是由於所生起對於他人痛苦的慈悲同理心是如此地強烈,以致於不可能再感受到愉悅的體驗了。
  
喇嘛:已閉關三年的上師
 
  
Lamdre
+
劫(KALPA,梵)(bskal pa བསྐལ་པ།,藏)。佛教宇宙學中(不可思議的漫長)時間單位,用來描述世界的生滅循環,及當中的增減時期。
  
道果:薩迦派主修法
+
蓮花戒論師(KAMALASHILA,梵)。第八世紀的印度大師,「隨瑜伽行中觀派」(Yogacharya Madhyamika)的倡議者。蓮花戒為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又譯為靜命)的弟子,並隨師赴藏王赤松德贊之請,來到西藏建立佛法並建造桑耶寺。
  
Lamdrey
+
岡巴拉(KAMBALA,梵)。第十世紀的印度大成就者(具偉大成就之人),另稱「拉瓦巴」(Lawapa)。
  
道果
+
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梵)(gser thub གསེར་ཐུབ།,藏)。「金色能仁者」(金寂)。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位佛。[譯註:英文註解為「賢劫千佛(中的第五位佛)」,顯然有誤,故更正之。以下亦同。]
  
Lankavatara Sutra
+
迦葉佛(KASHYAPA,梵)(’od srung འོད་སྲུང་།,藏)。「守護光明者」(飲光)。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位佛。
  
《大乘入楞伽經》
+
憍拉婆洲、有勝邊洲、惡音對洲(KAURAVA,梵)(sgra mi snyan gyi zla སྒྲ་མི་སྙན་གྱི་ཟླ།,藏)。「惡音友伴」。北俱盧洲以西的中洲。
  
laxity
+
竭地洛迦山、擔木山(KHADIRAKA,梵)(seng ldeng can སེང་ལྡེང་ཅན།,藏)。「擔木林」。環繞在須彌山周圍七重金山中的第三座山脈。
  
於禪定中因愚癡而失去專注
+
卡杖嘎(KHATVANGA,梵)。具多種象徵嚴飾所綴的特殊三叉戟。
  
laymen
+
持明(KNOWLEDGE HOLDER)(rig ’dzin རིག་འཛིན།,藏)(vidyadhara,梵)。透過甚深方便而持有本尊、咒語、大樂智慧的人。
  
在家眾
+
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梵)(’khor ba ’jig འཁོར་བ་འཇིག,藏)。「斷滅輪迴者」(滅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位佛。
  
levels, ten, of the Bodhisattvas
+
地藏菩薩(KSHITIGARBHA,梵)(sa yi snying po ས་ཡི་སྙིང་པོ།,藏)。「地之精華」。屬於八大心子之一的大菩薩。
  
菩薩十地
+
拉婆洲、勝邊洲、惡音洲(KURAVA,梵)(sgra mi snyan སྒྲ་མི་སྙན།,藏)。「惡音」。北俱盧洲以東的中洲。
  
lhak-thong
+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liberate all beings
+
==L==
  
解脫/救度眾生
+
Lamdrey 道果
 +
(藏文拼音 lam 'bras):
 +
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主要教法。
  
liberation
+
Lankavatara Sutra《大乘入楞伽經》
 +
(藏文拼音 lang kar gshegs pa'i mdo):
 +
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作為瑜伽行派和唯識派的基礎。
  
解脫
+
Liberation 解脫
 +
(藏文拼音 thar pa):
 +
從輪迴界的存有之中解脫。
  
Liberation instructions
+
Liberation instructions 解脫教言
 +
(藏文拼音 grol byed kyi khrid):
 +
從真實上師處所領受的口傳教導,加以修持時能令一個人的心從迷妄中解脫。
  
解脫教言
+
Lord Dawö Zhonnu 怙主達哦雄努
 +
(藏文拼音rje zla 'od gzhon nu) :
 +
岡波巴大師的別號,梵文為月光童子(Chandrakumara)。
 +
{譯註:岡波巴大師的前世之一,由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成為一位僧人醫師。堪布卡塔仁波切於講解岡波巴大師著名的《解脫莊嚴寶論》時說道: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靈鷲山講《三摩地王經》時,向眾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於大眾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當代噶舉大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則於開示「岡波巴四法」的時候說:佛陀授記:「月光童子將化身為措伽比丘(岡波巴大師別名),投生在名為『若嘿達』的河邊。五百位菩薩眾將化身為大師的五百位弟子。」}
 +
 
 +
Lord Gampopa 岡波巴大師
 +
(藏文拼音 rje btsun sgam po pa):
 +
所有噶舉支派的共同祖師。參見美國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發行的《密勒日巴傳》(Life of Milarepa)、《智慧之雨》(Rain of Wisdom)兩本書。{尚無中譯}
  
lies
+
Lorepa 羅日巴
 +
(藏文拼音 lo ras pa):
 +
竹巴噶舉派的一位偉大傳承上師。
  
妄語
+
Lotus of Nonattachment 無貪蓮花地
 +
(藏文拼音 ma chags pad ma):
 +
菩薩地的第十二地。
  
Limitless Thoughts, Four   
+
Lower tantras of Mantra 下部密續(外三密)
 +
(藏文拼音 sngags kyi rgyud sde 'og ma):
 +
密續的其中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
  
四無量心
+
Lower vehicles 下乘
 +
(藏文拼音 theg pa 'og ma):
 +
相較於金剛乘,下乘為聲聞、緣覺、菩薩乘。
  
lineage
+
Luminosities of mother and child 母子光明
 +
(藏文拼音 'od gsal ma bu):
 +
「母光明」是一切眾生內在都具有的佛性。「子光明」是認出上師向弟子所指出的光明。
  
傳承
+
Luminosity 明性
 +
(藏文拼音 'od gsal):
 +
字面意義為「離於無明闇且具了知力」。
 +
明性的兩個面向分別為有如明朗開闊天際的「空的明性」,以及有如五彩光芒、影像等的「顯的明性」。
 +
明性是清晰的覺智,一切輪迴與涅槃之中都具有的無形無狀自性。
  
lineage holder
+
Luminous wakefulness of dharmata 法性光明覺智
 +
(藏文拼音 chos nyid 'od gsal gyi ye shes)
  
傳承持有者
+
lama 上師
 
+
(藏語;梵語guru):
link, create the
+
修行的導師。
 
+
                                             
結緣
+
love 大愛:
 
+
願為所有眾生帶來安樂的願望。
Lion posture
 
 
 
獅子臥
 
 
 
Lion's Roar 
 
 
 
觀音名號之一:獅子無畏
 
 
 
liturgy
 
 
 
法本
 
 
 
lodro
 
 
 
智慧
 
 
 
lojoing
 
 
 
修心七要
 
 
 
long-life prayer
 
 
 
長壽祈請文
 
 
 
Longchen Rabjam
 
 
 
龍欽巴上師
 
 
 
longing faith
 
 
 
渴望信
 
 
 
Lord Dawö Zhonnu
 
 
 
怙主達哦雄努
 
 
 
Lord Gampopa
 
  
岡波巴大師
+
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 朗日塘巴多傑嘉晨(1054-1123):
 +
噶當派大師,波托瓦的弟子,「修心八頌」作者。郎丹寺創始者。
  
Lorepa
+
Lhasa 拉薩、Samye 桑耶以及Trandruk 昌珠:西藏三個最重要的聖地。
 +
拉薩:首都,達賴喇嘛的駐錫處,許多偉大寺廟之所在地,包括供養釋迦像的大昭寺 。
 +
桑耶:西藏第一座寺廟,由赤松德真王、蓮師,以及寂護大師於第八世紀建造。
 +
昌珠:西藏南方的寺廟,由西藏第一位佛教王者松贊岡波所建造。
  
羅日巴
+
lama 上師
 +
(T., "superior mother"; S. guru):
 +
A religious teacher or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completed the traditional three year, three month retreat and been appointed by his or her teacher.
 +
〈無上的母親〉─宗教老師或禪修導師,已完成傳統之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且被其老師所指認。
  
Lotus-born Guru
+
lung 口傳
 +
(T., "connection"):
 +
A transmission blessing in which a master reads through a sadhana or liturgy, usually quite rapidly, thereby empowering the hearers to practice it
 +
(連接)上師讀閱一法本或儀軌之傳法加持,經常讀得很快,以為聽者灌頂而使可修之。
  
蓮花生大士/蓮師(上師)
+
lama 喇嘛、上師
 +
(藏文;梵文guru):
 +
指的是具有資格的修行導師,或任何受到尊崇的老師。
  
Lotus of Nonattachment
+
Lamarckian evolution 拉馬克氏學說:
 +
由法國自然學家拉馬克(Jean de Lamarck)所提出的進化理論。基本的假設為各個物種的發展是來自某個有機體努力適應新環境,並且之後將這些所做的改變傳續到下一代。
  
無貪蓮花地
+
lateralization 單側化(半球化):
 +
大腦左半球或右半球認知功能的分隔化。
 +
例如,大多數右撇子有關語言方面、例如語音和語法的處理及語言的輸出,是由左半球所居間的,而其他的語言過程、例如語調和隱喻的詮釋,則是由右半球所處理的。
  
loving kindness
+
Lam-rim。字面上的意義為「修行道的各個階段」,指的是依止佛陀法教與修持的修行道之逐步次第。這種法教的次第呈現,乃是為了配合在修行道上不同心智層次的修行者之需要。這個傳統在第十一世紀由阿底峽尊者(Atisha)所創立,他當時由印度到西藏傳法,並寫下了這本有名的短文偈頌:《菩提道燈論》(Lamp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或稱《三士道次第》),其中闡述了應依照不同根器(上士、中士、下士)來對應修行次第的原則。
  
慈心:四無量心之一
 
  
lower realms
+
因果法則(LAW OF CAUSE AND EFFECT)(las rgyu ’bras ལས་རྒྱུ་འབྲས།,藏)。字面意義為「行為、起因、結果」。在佛法教義中,每個行為都無可避免會產生相應結果的過程,其果報通常都出現在下一世。請見「業」。
  
下三界
+
小乘(LESSER VEHICLE)(theg dman ཐེག་དམན།,藏)(hinayana,梵)。請見「基乘」。
  
Lower tantras of Mantra
+
地(LEVELS)(sa ས།,藏)(bhumi,梵)。請見「十地」。
  
下部密續(外三密)
+
解脫、度脫(LIBERATION)。(1)(thar pa ཐར་པ།,藏)─以阿羅漢或是佛的身分從輪迴中解脫;(2)從事誅法(bsgral las byed pa བསྒྲལ་ལས་བྱེད་པ།,藏)─全然了悟者為度脫惡意眾生之神識至淨土所做的修法。
  
Lower vehicles
+
傳承(LINEAGE)(brgyud བརྒྱུད།,藏)。透過上師傳遞給弟子,代代相傳而將佛陀教法從源頭持續流傳至今的過程。包括:從上師的心意傳到弟子的心意(勝者密意傳承,the mind lineage of the Conquerors);透過具義手勢(持明指示傳承,the symbol lineage of the knowledge holders);或是上師給予弟子的口耳相傳(補特伽羅口耳傳承,the hearing lineage of ordinary beings);抑或在埋下伏藏前便將法教傳予弟子[譯註:由蓮師親傳並授記的伏藏師],日後再由該弟子的轉世重新取出(伏藏傳承,the treasure lineage)。
  
下乘
+
聲聞(LISTENER)(nyan thos ཉན་ཐོས།,藏)(Shravaka,梵)。為了自身的解脫,以阿羅漢果位為目標的基乘修持者。
Luminosities of mother and child
 
  
母子光明
+
龍欽巴(LONGCHENPA,藏文讀音)(klong chen rab ’byams pa ཀློང་ཆེན་རབ་འབྱམས་པ།,藏)(1308-1363)。遍智主、法之王,寧瑪派最具影響力的上師與學者之一。尊者所造的論著超過250部,內容幾乎涵蓋了直至「大圓滿」的所有佛法理論和修持,包括《七寶藏》(Seven Treasures,藏:mdzod bdun མཛོད་བདུན།)、《四心滴》(Nyingtik Yabzhi,藏:snying tig ya bzhi སྙིང་ཏིག་ཡ་བཞི།,或稱四心髓、四寧體)、《三休息》(Trilogy of Rest,藏:ngal gso skor gsum ངལ་གསོ་སྐོར་གསུམ།)、《三自解脫》(Trilogy of Natural Freedom,藏:rang grol skor gsum རང་གྲོལ་སྐོར་གསུམ།)、《三除闇》(Trilogy of Dispelling Darkness,藏:mun sel skor gsum མུན་སེལ་སྐོར་གསུམ།)、《零墨雜文》(Miscellaneous Writings,藏:gsung thor bu གསུང་ཐོར་བུ།)。請見敦珠法王所著的《藏密佛教史》(藏傳佛教寧瑪教史,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Luminosity
+
惡趣(LOWER REALMS)(ngan song ངན་སོང་།,藏)。地獄、餓鬼、畜生道(下三道)。
 
 
明性
 
 
 
Luminous wakefulness of dharmata
 
 
 
法性光明覺智。
 
 
 
lung
 
 
 
口傳
 
 
 
 
 
道果 (Lamdrey;藏文拼音 lam 'bras):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主要教法。
 
 
 
《大乘入楞伽經》 (Lankavatara Sutra;藏文拼音 lang kar gshegs pa'i mdo):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作為瑜伽行派和唯識派的基礎。
 
 
 
解脫 (Liberation;藏文拼音 thar pa):從輪迴界的存有之中解脫。
 
 
 
解脫教言 (Liberation instructions;藏文拼音 grol byed kyi khrid):從真實上師處所領受的口傳教導,加以修持時能令一個人的心從迷妄中解脫。
 
 
 
怙主達哦雄努 (Lord Dawö Zhonnu;藏文拼音rje zla 'od gzhon nu) :岡波巴大師的別號,梵文為月光童子(Chandrakumara)。{譯註:岡波巴大師的前世之一,由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成為一位僧人醫師。堪布卡塔仁波切於講解岡波巴大師著名的《解脫莊嚴寶論》時說道: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靈鷲山講《三摩地王經》時,向眾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於大眾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當代噶舉大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則於開示「岡波巴四法」的時候說:佛陀授記:「月光童子將化身為措伽比丘(岡波巴大師別名),投生在名為『若嘿達』的河邊。五百位菩薩眾將化身為大師的五百位弟子。」}
 
 
 
岡波巴大師 (Lord Gampopa;藏文拼音 rje btsun sgam po pa):所有噶舉支派的共同祖師。參見美國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發行的《密勒日巴傳》(Life of Milarepa)、《智慧之雨》(Rain of Wisdom)兩本書。{尚無中譯}
 
 
 
羅日巴 (Lorepa;藏文拼音 lo ras pa):竹巴噶舉派的一位偉大傳承上師。
 
 
 
無貪蓮花地(Lotus of Nonattachment;藏文拼音 ma chags pad ma):菩薩地的第十二地。
 
 
 
下部密續(外三密) (Lower tantras of Mantra;藏文拼音 sngags kyi rgyud sde 'og ma):密續的其中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
 
 
 
下乘 (Lower vehicles;藏文拼音 theg pa 'og ma):相較於金剛乘,下乘為聲聞、緣覺、菩薩乘。
 
 
 
母子光明(Luminosities of mother and child;藏文拼音 'od gsal ma bu):「母光明」是一切眾生內在都具有的佛性。「子光明」是認出上師向弟子所指出的光明。
 
 
 
明性(Luminosity;藏文拼音 'od gsal):字面意義為「離於無明闇且具了知力」。明性的兩個面向分別為有如明朗開闊天際的「空的明性」,以及有如五彩光芒、影像等的「顯的明性」。明性是清晰的覺智,一切輪迴與涅槃之中都具有的無形無狀自性。
 
 
 
法性光明覺智(Luminous wakefulness of dharmata;藏文拼音 chos nyid 'od gsal gyi ye shes)
 
 
 
上師:藏語lama,梵語guru,修行的導師。
 
                                             
 
大愛:英文love,願為所有眾生帶來安樂的願望。
 
 
 
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朗日塘巴多傑嘉晨(1054-1123):噶當派大師,波托瓦的弟子,「修心八頌」作者。郎丹寺創始者。
 
 
 
Lhasa拉薩、Samye桑耶以及Trandruk昌珠:西藏三個最重要的聖地。拉薩:首都,達賴喇嘛的駐錫處,許多偉大寺廟之所在地,包括供養釋迦像的大昭寺 。桑耶:西藏第一座寺廟,由赤松德真王、蓮師,以及寂護大師於第八世紀建造。昌珠:西藏南方的寺廟,由西藏第一位佛教王者松贊岡波所建造。
 
 
 
lama-(T., "superior mother"; S. guru). A religious teacher or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completed the traditional three year, three month retreat and been appointed by his or her teacher.
 
 
 
上師。〈無上的母親〉─宗教老師或禪修導師,已完成傳統之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且被其老師所指認。
 
 
 
lung-(T., "connection"). A transmission blessing in which a master reads through a sadhana or liturgy, usually quite rapidly, thereby empowering the hearers to practice it
 
 
 
口傳。(連接)上師讀閱一法本或儀軌之傳法加持,經常讀得很快,以為聽者灌頂而使可修之。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M==
 
==M==
Machik Labdron
 
 
瑪姬.拉準
 
 
Machik Labdronma
 
 
瑪幾腦準:施身法祖師
 
 
Madhyamaka 
 
 
中觀
 
 
Madhyamakavatara
 
 
入中論:月稱菩薩著
 
 
magnetizing
 
 
懷愛事業
 
 
Maha Ati
 
 
大圓滿法教
 
 
Maha Yoga
 
 
瑪哈瑜珈:第一內密
 
 
Mahamaya, Queen 
 
 
摩訶摩耶皇后
 
 
Mahamudra
 
 
大手印:The Great Seal or The Great Symbol
 
 
Mahasammata
 
 
瑪哈薩瑪達:第一位國王
 
 
Mahasandhi
 
 
大圓滿
 
  
Mahasiddha
+
meditation like a dog 如犬的禪定:指如小狗追趕棍棒般去隨念波動
  
大成就者
+
meditation like a lion 如獅的禪定:指如獅子追趕丟其棍棒者般去追溯根源
  
mahasukkah
+
Machik Labdron 瑪姬.拉準
 +
(藏文拼音 ma gcig lab sgron):
 +
開創斷法(施身法)傳承的偉大女性上師。
  
大樂
+
Mahasandhi 大圓滿
 +
(藏文拼音rdzogs pa chen po):
 +
與Dzogchen 同義,字面意義為「偉大的圓滿」,根據寧瑪派或舊譯派,是了悟自身佛性的最直接方法。
  
Mahayana
+
Mahayana 大乘
 +
(藏文拼音 theg pa chen po):
 +
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致力圓滿證悟佛果的菩薩乘。詳細解說可參見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
  
大乘
+
Main part of practice 正行
 +
(藏文拼音 nyams len gyi dngos gzhi):
 +
指前行之後的修持部分:不論是本尊修持,或此處的大手印實際修持。
  
Main part of practice
+
Maitreya 彌勒菩薩,慈氏
 +
(藏文拼音 byams pa):
 +
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攝政(補處),目前居住於兜率天,直到成為此劫的第五佛。
  
正行
+
Manibhadra 寶賢菩薩
 +
(藏文拼音 bzang):
 +
過去劫中的一位大菩薩。
  
main practice
+
Mantra Mahamudra 續部大手印、咒大手印
 +
(藏文拼音 sngags kyi phyag chen):
 +
與那洛六法相關的大手印修持。參見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大手印摘要〉。
  
正行:修法次第
+
Marks and signs 佛的相好莊嚴
 +
(藏文拼音 mtshan dpe):
 +
圓滿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
  
main shrine
+
Means and knowledge 方便與智慧
 +
(藏文拼音 thabs dang shes rab, prajna and upaya):
 +
一般而言,佛果是經由結合方便與智慧而獲得,在大乘中為大悲與空性,在金剛乘中是生起與圓滿次第。
 +
若是特別根據噶舉派,這兩者的「方便道」指六法,「解脫道」指大手印的實修。
  
大殿/大雄寶殿
+
Meditation 禪修;修持
 +
(藏文拼音 sgom pa):
 +
在大手印的修持當中,指「逐漸熟習的行為」或「保任相續性」。
  
Maitreya
+
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 禪定與後得、座上與座下禪修
 +
(藏文拼音 mnyam bzhag dang rjes thob):
 +
「禪定」在這裡指安住於平等捨之中,離於心意造作。「後得」是指從禪定中分心渙散時。
  
彌勒菩薩,慈氏
+
Mental constructs 心意造作
 +
(藏文拼音 spros pa):
 +
概念的形成。
  
mala
+
Mind consciousness 意識
 +
(藏文拼音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
 +
根據《阿毘達摩》,是八識之一,其作用為分辨以及給予事物標示。
  
念珠
+
Mind-stream 心續
 +
(藏文拼音 sems rgyud):
 +
個別認知的串連延續。
  
Malaya Mountain
+
Miraculous powers 神變力、神幻力
 +
(藏文拼音 rdzu 'phrul)
  
香山:初轉密續之地
+
Mundane dhyana 世間禪定
 +
(藏文拼音'jig rten pa'i bsam gtan):
 +
有所貪著的禪修狀態,特別是貪著樂、明、無念,以及無法洞察「我」是空性的。
  
mandala
+
Mundane samadhis 世間三摩地
 +
(藏文拼音 'jig rten pa'i ting nge 'dzin):
 +
與「世間禪定」相似。
  
壇城/曼達拉
+
mandala 曼達拉(梵語):
 
+
字義為「中央及周圍」,將世界視為有組織結構的宇宙,意指本尊及其周圍環境,可以在唐卡上繪製,作為觀想的所依物。
Mani
 
 
 
六字真言/大明咒
 
 
 
Manibhadra
 
 
 
寶賢菩薩
 
 
 
Mani Kabum
 
 
 
寶篋經要/寶篋莊嚴經 ??
 
 
 
manifest in infinite forms
 
 
 
化身無量
 
 
 
manifestation
 
 
 
化現
 
 
 
mantra
 
 
 
真言/密咒
 
 
 
mantra-born
 
 
 
咒生
 
 
 
Mantra Mahamudra
 
 
 
續部大手印、咒大手印
 
 
 
Mantrayana
 
 
 
真言乘/密咒乘
 
 
 
Marks and signs
 
 
 
佛的相好莊嚴
 
 
 
Mara
 
 
 
 
 
 
Marpa
 
 
 
馬爾巴祖師
 
 
 
master
 
 
 
上師
 
 
 
matri 
 
 
 
慈心:四無量心之一
 
 
 
Means and knowledge
 
 
 
方便與智慧
 
 
 
Meditation
 
 
 
禪修;修持
 
 
 
meditation
 
 
 
禪定:六度之五
 
 
 
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
 
 
 
座上及座下瑜珈
 
 
 
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
 
 
 
禪定與後得、座上與座下禪修
 
 
 
meditation bardo
 
 
 
禪定中陰身 ??
 
 
 
meditation like a dog
 
 
 
如犬的禪定:指如小狗追趕棍棒般去隨念波動
 
 
 
meditation like a lion
 
 
 
如獅的禪定:指如獅子追趕丟其棍棒者般去追溯根源
 
 
 
meditational deity
 
 
 
禪定尊
 
 
 
meditative experiences
 
 
 
禪定/靜慮之覺受
 
 
 
Mental constructs
 
 
 
心意造作
 
 
 
merit, accumulation of
 
 
 
福德資糧
 
 
 
Mighty Lord of the Lotus Dance
 
 
 
觀音名號之一
 
 
 
Milarepa, Jetsun
 
 
 
密勒日巴尊者:1052-1135
 
 
 
mind   
 
 
 
意:三門之一
 
 
 
Mind consciousness
 
 
 
意識
 
 
 
mind of clear light
 
 
 
淨光心:心之基本狀態 ??
 
 
 
mind of enlightenment
 
 
 
證悟心
 
 
 
mind-stream 
 
 
 
念流
 
 
 
Mind-stream
 
 
 
心續
 
 
 
mind-training
 
 
 
修心
 
 
 
mindfulness
 
 
 
觀照/覺察
 
 
 
Miraculous powers
 
 
 
神變力、神幻力
 
 
 
Mirror-like Wisdom, the Great 
 
 
 
大圓鏡智:與第八意識相關 
 
monastery
 
 
 
寺廟/道場
 
 
 
monastic vows
 
 
 
出家戒律
 
 
 
monks
 
 
 
僧眾
 
 
 
mother tantras
 
 
 
母續
 
 
 
motivation 
 
 
 
發心/動機
 
 
 
Mount Meru 
 
 
 
須彌山
 
 
 
mudita 
 
 
 
喜無量心
 
 
 
mudra
 
 
 
手印:密續之雙運
 
 
 
Mula Guru
 
 
 
根本上師
 
 
 
Mundane dhyana
 
 
 
世間禪定
 
 
 
Mundane samadhis
 
 
 
世間三摩地
 
 
 
muni
 
 
 
聖者
 
 
 
Munindra
 
 
 
能仁王:佛陀名號之一
 
 
 
 
 
 
 
瑪姬.拉準(Machik Labdron;藏文拼音 ma gcig lab sgron):開創斷法(施身法)傳承的偉大女性上師。
 
 
 
大圓滿(Mahasandhi;藏文拼音 rdzogs pa chen po):與 Dzogchen 同義,字面意義為「偉大的圓滿」,根據寧瑪派或舊譯派,是了悟自身佛性的最直接方法。
 
 
 
大乘(Mahayana;藏文拼音 theg pa chen po):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致力圓滿證悟佛果的菩薩乘。詳細解說可參見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
 
 
 
正行(Main part of practice;藏文拼音 nyams len gyi dngos gzhi):指前行之後的修持部分:不論是本尊修持,或此處的大手印實際修持。
 
 
 
彌勒菩薩,慈氏(Maitreya;藏文拼音 byams pa):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攝政(補處),目前居住於兜率天,直到成為此劫的第五佛。
 
 
 
寶賢菩薩(Manibhadra;藏文拼音 bzang):過去劫中的一位大菩薩。
 
 
 
續部大手印、咒大手印(Mantra Mahamudra;藏文拼音 sngags kyi phyag chen):與那洛六法相關的大手印修持。參見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大手印摘要〉。
 
 
 
佛的相好莊嚴(Marks and signs;藏文拼音 mtshan dpe):圓滿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
 
 
 
方便與智慧(Means and knowledge;藏文拼音 thabs dang shes rab, prajna and upaya):一般而言,佛果是經由結合方便與智慧而獲得,在大乘中為大悲與空性,在金剛乘中是生起與圓滿次第。若是特別根據噶舉派,這兩者的「方便道」指六法,「解脫道」指大手印的實修。
 
 
 
禪修;修持(Meditation;藏文拼音 sgom pa):在大手印的修持當中,指「逐漸熟習的行為」或「保任相續性」。
 
 
 
禪定與後得、座上與座下禪修(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藏文拼音 mnyam bzhag dang rjes thob):「禪定」在這裡指安住於平等捨之中,離於心意造作。「後得」是指從禪定中分心渙散時。
 
 
 
心意造作(Mental constructs;藏文拼音 spros pa):概念的形成。
 
 
 
意識(Mind consciousness;藏文拼音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根據《阿毘達摩》,是八識之一,其作用為分辨以及給予事物標示。
 
 
 
心續 (Mind-stream;藏文拼音 sems rgyud):個別認知的串連延續。
 
 
 
神變力、神幻力 (Miraculous powers;藏文拼音 rdzu 'phrul)
 
 
 
世間禪定(Mundane dhyana;藏文拼音 'jig rten pa'i bsam gtan):有所貪著的禪修狀態,特別是貪著樂、明、無念,以及無法洞察「我」是空性的。
 
 
 
世間三摩地(Mundane samadhis;藏文拼音 'jig rten pa'i ting nge 'dzin):與「世間禪定」相似。
 
 
 
曼達拉:梵語mandala,字義為「中央及周圍」,將世界視為有組織結構的宇宙,意指本尊及其周圍環境,可以在唐卡上繪製,作為觀想的所依物。
 
 
                                                
 
                                                
獻曼達:英文mandala offering,一種修行的法門,觀想將宇宙曼達供養給佛、法、僧。
+
mandala offering 獻曼達:
 +
一種修行的法門,觀想將宇宙曼達供養給佛、法、僧。
 
                                                
 
                                                
文殊菩薩:梵語Manjushri,藏語Jampal Yang,智慧的菩薩。
+
Manjushri 文殊菩薩(梵語)
 +
(藏語Jampal Yang):
 +
智慧的菩薩。
 
                                                
 
                                                
真言、咒語:梵語 mantra,神聖的聲音,重複持誦可以淨化自心,並開展證悟的潛能。例如度母的真言為「唵 達列  嘟達列  嘟列  梭哈」。
+
mantra 真言、咒語
 +
(梵語):
 +
神聖的聲音,重複持誦可以淨化自心,並開展證悟的潛能。例如度母的真言為「唵 達列  嘟達列  嘟列  梭哈」。
 +
                                       
 +
mind 心:
 +
這個詞可以指心的一般作用,稱為「心理」;也可以指心的究竟、無二元分別的清淨本質,超越影響凡俗心的各種起伏波動。
 
                                                
 
                                                
心:英文mind,這個詞可以指心的一般作用,稱為「心理」;也可以指心的究竟、無二元分別的清淨本質,超越影響凡俗心的各種起伏波動。
+
mudra 手印(梵語):修持儀軌時所結的各種手勢。
                                             
 
手印:梵語mudra,修持儀軌時所結的各種手勢。
 
  
Mahamudra, T. phyag rgya chen po
+
Mala 念珠:一串珠子(通常108顆),用來計算咒語的唸頌。
  
Mala念珠:一串珠子(通常108顆),用來計算咒語的唸頌。
+
Mani 六字真言咒:觀世音的咒語,就是嗡 瑪  尼 貝 美 吽Om Mani Padme Hung。
  
Mani六字真言咒:觀世音的咒語,就是嗡 瑪  尼 貝 美 吽Om Mani Padme Hung。
+
Mantrayana 咒乘
 +
(T. gsang sngags rdo rje theg pa):
 +
亦稱為金剛乘,根據密續的法教與修行。咒乘事實上是大乘的一個面向,但仍有時被視為分開的另外的一個乘。見聲聞乘。
  
Mantrayana咒乘T. gsang sngags rdo rje theg pa:亦稱為金剛乘,根據密續的法教與修行。咒乘事實上是大乘的一個面向,但仍有時被視為分開的另外的一個乘。見聲聞乘。
+
Mantra 咒語
 +
(T. sngags):
 +
一串與特定禪定本尊有關的字或聲音,在密續禪定中唸頌咒語是重要的一部分。
  
Mantra咒語T. sngags:一串與特定禪定本尊有關的字或聲音,在密續禪定中唸頌咒語是重要的一部分。
+
Marpa 馬爾巴尊者(1012-1097):
 +
偉大的譯師,西藏大師,卓米譯師Drogmi, Naropa那洛巴, Maitripa梅赤巴和其他偉大成就者之弟子。他從印度帶回許多經文,創立藏傳佛法之噶舉派。
  
Marpa馬爾巴尊者(1012-1097):偉大的譯師,西藏大師,卓米譯師Drogmi, Naropa那洛巴, Maitripa梅赤巴和其他偉大成就者之弟子。他從印度帶回許多經文,創立藏傳佛法之噶舉派。
+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 (1052-1135):
 +
西藏歷史中最著名及被尊重的瑜珈士詩人之一,大譯師馬爾巴的弟子。為了淨除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馬爾巴讓他經歷多年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為第子。在接受開示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禪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的傳承,證悟的詩歌。
  
Milarepa密勒日巴尊者 (1052-1135):西藏歷史中最著名及被尊重的瑜珈士詩人之一,大譯師馬爾巴的弟子。為了淨除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馬爾巴讓他經歷多年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為第子。在接受開示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禪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的傳承,證悟的詩歌。
+
Mahakala 瑪哈嘎拉
 +
(S.; T. Nakpo Chenpo, "great black one," or Bernakchen, "black-gowned one" (two-armed Mahakala))
 +
Mahakalas are the chief Dharmapalas, or wrthful protectors of the Dharma. A female Mahakala is a Mahakali.
 +
(大黑天;黑袍者─二臂瑪哈嘎拉)為主要護法,佛法之忿怒相護法,其女性為瑪哈嘎哩。
  
Mahakala-(S.; T. Nakpo Chenpo, "great black one," or Bernakchen, "black-gowned one" (two-armed Mahakala)) Mahakalas are the chief Dharmapalas, or wrthful protectors of the Dharma. A female Mahakala is a Mahakali.
+
Mahamudra 大手印
 +
(S.; T. chak gya chenpo, "great symbol")
 +
The great seal, or ultimate nature of the mind, which is not stained by the kleshas. Another term for enlightenment, Mahamudra refers to the meditative transmission handed down especially  by the Kagyu school, from Vajradhara Buddha to Tilopa, and so on down in a direct line to the present lineage holders.
 +
(偉大象徵)偉大的封印,或心的究意自性,未被煩惱污染。為「證悟」之另一種術語,尤指噶舉派的禪修傳承,自金剛持佛至帝洛巴,並延續直接傳至現在之傳承持有者。
  
瑪哈嘎拉。(大黑天;黑袍者─二臂瑪哈嘎拉)為主要護法,佛法之忿怒相護法,其女性為瑪哈嘎哩。
+
Mahayana 大乘
 +
(S.;T. tek chen, "great vehicle"):
 +
The second teaching Buddha presented on Vulture Peak Mountain, where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it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
佛陀的靈鷲山上第二次所傳之法,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
  
Mahamudra-(S.; T. chak gya chenpo, "great symbol"). The great seal, or ultimate nature of the mind, which is not stained by the kleshas. Another term for enlightenment, Mahamudra refers to the meditative transmission handed down especially  by the Kagyu school, from Vajradhara Buddha to Tilopa, and so on down in a direct line to the present lineage holders.
+
Maitreya 彌勒佛
 +
(S.; T. Jampa)
 +
the coming Buddha-in other words, the Buddha who will appear next after Shakyamuni in this present kalpa, or age. Maitreya Buddha will not appear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
未來佛,即出現在此劫中,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佛陀,那將是數萬年後。
  
大手印。(偉大象徵)偉大的封印,或心的究意自性,未被煩惱污染。為「證悟」之另一種術語,尤指噶舉派的禪修傳承,自金剛持佛至帝洛巴,並延續直接傳至現在之傳承持有者。
+
mala 念珠
 +
(S.; t. trengwa):
 +
A rosary, usually strung with 108 beads.
 +
一串念珠,常為108小珠串成。
  
Mahayana-(S.;T. tek chen, "great vehicle"). The second teaching Buddha presented on Vulture Peak Mountain, where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it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
mandala 壇城(曼達拉)
 +
(S.; T. chilkhor, "center and periphery")
 +
Arrangement of deities or their emblem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circle, representing a pattern, structure or group. Mandalas may be painted, made of colored sand or heaps of rice, or represented by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
(中央及周圍)本尊或其象徵之排列,常為環狀,代表─型式、結構或團體,可為畫的、用有色沙做成,或米堆,或以三度空間(立體)模型來表示。
  
大乘。佛陀的靈鷲山上第二次所傳之法,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
+
Manjushri 文殊菩薩
 +
(S.; T. Jampalyang, "gentle and glorious"):
 +
One of the chief bodhisattvas, Manjushri is depicted with a sword and a book. The sword represents prajna. He is known as the Bodhisattva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vajra family.
 +
(溫良的及榮耀的)乃主要之菩薩,右持劍左捧書,劍代表般若,乃學習及智慧之菩薩,常視為金剛部之一。
  
Maitreya-(S.; T. Jampa). the coming Buddha-in other words, the Buddha who will appear next after Shakyamuni in this present kalpa, or age. Maitreya Buddha will not appear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
Mantra 咒(真言)
 +
(S.;T.ngak):Mantra is explained in the tantras as that whic h protects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vajra mind.It is a means of transforming energy through sound,expressed by speech,breathing,and movement.Mantra is usually done in conjunction with visualization and mudra,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s of a sadhana transmitted by one's guru. Mantras are composed of Sanskrit words or syllables expressing the essense, quality, or power of a specific deity.
 +
在密續中解釋為保護金剛心之凝聚性者,其方法為經由聲音來轉化能量而用言語、呼吸及動作來表達,常與觀想及手印連合,並依行者之上師所傳法本的規定來做,咒語由梵文之文字或字母組成,表達某特殊本尊之本質、功德或力量。
  
彌勒佛。未來佛,即出現在此劫中,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佛陀,那將是數萬年後。
+
mara 魔(惡魔)
 +
(S.; T. du, "devil"):
 +
The tempter of Shakyamuni Buddha, who appeared just prior to his attaining enlightenment.The maras include misunderstanding the five skandhas as a self; being overpowered by conflicting emotions; death; and seduction by the bliss of meditation. Thus, maras are difficulties that the practitioner may encounter.
 +
在釋迦牟尼佛將成道前,來干擾他的魔道,種種惡魔包括誤解五蘊為己身;被煩惱所控制;死;受禪定大樂之引誘,亦即行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mala-(S.; t. trengwa). A rosary, usually strung with 108 beads.
+
mudra 手印
 +
(S.; T. chak gya, "sign, symbol, gesture")
 +
A mudra may be any sort of symbol. Specifically, mudras are symbolic hand gestures that accompany sadhana practices.
 +
可能是任何一種象徵,尤指配合修法的象徵手勢。
  
念珠。一串念珠,常為108小珠串成。
+
namo 南無(頂禮)
 +
(T. "homage"):
 +
Often used in the beginning of a song to pay homage to a buddha, deity, or teacher.
 +
常用在歌曲之首句以表對佛陀、本尊或上師的尊敬。
  
mandala-(S.; T. chilkhor, "center and periphery"). Arrangement of deities or their emblem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circle, representing a pattern, structure or group. Mandalas may be painted, made of colored sand or heaps of rice, or represented by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
ngondro 四加行(前行)
 +
(T. "preliminary")
 +
The four foundations, or preliminary practices, of Vajrayana Buddhism. They consist of refuge and prostrations, Vajrasattva's mantra, mandala offerings, and guru yoga.
 +
金剛乘佛法之四基本,前行修習,包含了皈依與頂禮、金剛薩埵咒、壇城供養及上師相應法。
  
壇城(曼達拉)。(中央及周圍)本尊或其象徵之排列,常為環狀,代表─型式、結構或團體,可為畫的、用有色沙做成,或米堆,或以三度空間(立體)模型來表示。
+
Nirmanakaya 化身(化現身)
 +
(S.; T. tulku, "emanation body"):
 +
The buddha who takes form in a physical body. see Trikaya.
 +
以肉身示現之佛陀。
  
Manjushri-(S.; T. Jampalyang, "gentle and glorious"). One of the chief bodhisattvas, Manjushri is depicted with a sword and a book. The sword represents prajna. He is known as the Bodhisattva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vajra family.
+
nirvana 涅槃(超越痛苦)
 +
(S.; T. nya ngen le depa, "gone beyond suffering")
 +
According to the Hinayana tradition, nirvana means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and of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therefore freedom from compulsive rebirth in samsaric suffering. According to Mahayana tradition, this Hinayana nirvana is only a way station. Complete enlightenment requires not only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but also the compassion and skillful means to work with the bewildermen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
依據小乘傳統,涅槃意為無明與煩惱的止息,故不再被迫再生於輪迴痛苦中,依大乘而言,此種小乘的涅槃,只是其中一站而已,完全的證悟不僅需要無明的停止,還要慈悲與方便善巧,來幫助眾有情的困難。
  
文殊菩薩。(溫良的及榮耀的)乃主要之菩薩,右持劍左捧書,劍代表般若,乃學習及智慧之菩薩,常視為金剛部之一。
+
Nyingma 寧瑪
 +
(T., "ancient ones"):
 +
One of the four major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The original form of Vajrayana Buddhism brought to Tibet in the eighth century by Padmasambhava(Guru Rinpoche) and others.Practitioners are called Nyingmapas.
 +
(古老的)西藏佛教四大派之一,乃蓮師及其他成就者在第八世紀帶至西藏的金剛乘佛教之最初形式,其行者稱為“寧瑪巴”。
  
Mantra-(S.;T.ngak).Mantra is explained in the tantras as that whic h protects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vajra mind.It is a means of transforming energy through sound,expressed by speech,breathing,and movement.Mantra is usually done in conjunction with visualization and mudra,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s of a sadhana transmitted by one's guru. Mantras are composed of Sanskrit words or syllables expressing the essense, quality, or power of a specific deity.
+
Madhyamaka 中觀(梵文):古印度佛學思潮的四大系統之一。中觀又稱中道,祖師為龍樹尊者、或稱龍樹菩薩。最著名的辨證在於確立一切人事物的究竟無我性、以及主張兩種真理的「中道」(middle way),兩種真理指的是約定俗成和究竟絕對的真理,中道意指著不落於兩種邊見:存在主義或恆常主義(常見)、虛無主義(斷見)。分為應成派與自續派。
  
咒(真言)。在密續中解釋為保護金剛心之凝聚性者,其方法為經由聲音來轉化能量而用言語、呼吸及動作來表達,常與觀想及手印連合,並依行者之上師所傳法本的規定來做,咒語由梵文之文字或字母組成,表達某特殊本尊之本質、功德或力量。
+
MEG, magnetic field recording 腦磁波檢查圖:計算與腦波圖電場有關的磁性物體之紀錄圖。
  
Mantrayana-see Vajrayana.
+
Mahayana 大乘(梵文):字面為「偉大的車乘」。古印度佛教分為兩大派別,一者大乘、一者小乘。大乘主要流傳於西藏、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特徵在於強調幫助他人、慈悲待人的重要性,對於其他有情眾生的福祉必須要有普遍性的責任感,並認為這是成佛證悟的要素。譯註:Hinayana(梵文)目前不稱「小乘」而稱「南傳佛教」或「上座部」(以免有輕蔑之嫌),主要盛行於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地。
  
真言乘。見Vajrayana.。
+
Meitreya 彌勒佛、彌勒菩薩(梵文):賢劫千佛的未來佛(於釋迦牟尼佛之後將於人間成佛教導眾生),諸佛慈愛的具體化現,「彌勒」的意思為「慈愛者」(所以也有人翻譯為「慈氏」)。另一位同名的人,則是諸多大乘重要論書的作者。
  
mara-(S.; T. du, "devil"). The tempter of Shakyamuni Buddha, who appeared just prior to his attaining enlightenment.The maras include misunderstanding the five skandhas as a self; being overpowered by conflicting emotions; death; and seduction by the bliss of meditation. Thus, maras are difficulties that the practitioner may encounter.
+
Marpa 瑪爾巴尊者(1012-1097)(藏文):翻譯多部印度和尼泊爾的經典,並成為噶居派的創立者。馬爾巴大譯師將密集金剛密續和許多重要的密續法教帶入西藏。他有眾多弟子,最重要者為密勒日巴尊者,後者是西藏史上最為著名的瑜伽士。
  
魔。(惡魔)在釋迦牟尼佛將成道前,來干擾他的魔道,種種惡魔包括誤解五蘊為己身;被煩惱所控制;死;受禪定大樂之引誘,亦即行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1040-1123)(藏文):藏傳佛教裡最受尊崇的人物之一。密勒日巴尊者年少曾為惡毒的魔法師,殺死了許多人。之後求教於馬爾巴尊者,經過多年的磨難與獨修才清除了惡業,不僅得到證悟也成為有名的上師。他隨興自發的的詩集被收藏於《密勒日巴十萬證道歌》(Hundred Thousands Songs of Milarepa),他的自傳更是西藏文學最有名而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
  
mudra-(S.; T. chak gya, "sign, symbol, gesture"). A mudra may be any sort of symbol. Specifically, mudras are symbolic hand gestures that accompany sadhana practices.
+
mindstream 心相續
 
+
(梵文santana):
手印。(符號,象徵,姿勢)可能是任何一種象徵,尤指配合修法的象徵手勢。
+
我們的片刻心識,前生後起、連續如流,稱之為心智的相續體。由前念使後念產生,這些從不間斷的心智片刻如「流水」一般經歷過死亡、中陰、投胎的三個過程。
 +
 +
Mahamudra 大手印
 +
(phyag rgya chen po):
 +
噶居派的最高見地法門。
  
namo-(T. "homage"). Often used in the beginning of a song to pay homage to a buddha, deity, or teacher.
+
Mani 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共有六字,嗡瑪尼貝美吽(OM MANI PADME HUNG)。
  
南無。(頂禮)常用在歌曲之首句以表對佛陀、本尊或上師的尊敬。
+
Mantra 咒、咒語、真言
 +
(sngags):
 +
以字語或種子字組成的段句,與特定的觀修本尊有關,而持誦本尊的心咒乃是密乘觀修的主要修持。
  
nectar-see amrita.
+
Mahayana 大乘:佛教的三乘之一,所強調的重點在於現象的空性、慈悲的生起、佛性的了悟。
  
甘露。見amrita。
+
Mantra 咒語、真言:一般的意思為神聖的聲音或唱頌,特指金剛乘裡與某位本尊相關的一種或一串聲音。為一種保護我們心性不受干擾的形式,作者形容它是一種擬音的、原型的、本初的聲音。
  
ngondro-(T. "preliminary"). The four foundations, or preliminary practices, of Vajrayana Buddhism. They consist of refuge and prostrations, Vajrasattva's mantra, mandala offerings, and guru yoga.
+
Mara 魔:字義為死亡或摧毀,是梵文、也是巴利文。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當他在菩提樹下禪修時,「魔」便以死亡的化身來打擊佛陀,然而之後被佛陀所降伏,佛陀也因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來說,「魔」指的則是干擾行者證悟的障礙、以及世界的負面力量。
  
四加行。(前行)金剛乘佛法之四基本,前行修習,包含了皈依與頂禮、金剛薩埵咒、壇城供養及上師相應法。
+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為西藏著名的瑜珈行者、與詩人。他的師父即是在第十一世紀將噶舉派由印度帶至西藏的馬爾巴大譯師(Marpa)。在跟隨馬爾巴大師多年之後,密勒日巴尊者便長期於偏遠的山洞裡獨自閉關而成為苦行的瑜珈士。在他即身成就之後,他的傳奇生平成為西藏人民口耳相傳的重要故事之一,而他所寫下的美妙證道歌也在近代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香巴拉出版社所印行的書籍在內。
  
Nirmanakaya-(S.; T. tulku, "emanation body"). The buddha who takes form in a physical body. see Trikaya.
+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佛教:字義上為「較大的車乘」,指的是在古印度所發展出來的兩大佛教宗派之一,另一個為小乘佛教。一般來說,比較北方而修持佛教的國家,例如西藏、中國、日本、與韓國,主要修持的便是大乘佛教這個支派,而它的關鍵特色就在於強調必須生起為利一切眾生而來發願成佛的利他心與慈悲心,也就是一種普遍性的責任感。見Hinayana。
  
化身。(化現身)以肉身示現之佛陀。
+
Maitreya 彌勒佛:彌勒佛的名號為「慈氏」,是未來佛,也是諸佛慈心的化身。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位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印度佛教大師,他所成立的瑜珈行派為「唯識宗」的基礎,他也撰寫了相當多部的重要大乘經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彌勒菩薩五部論頌》,分別為《現證莊嚴論頌》、《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以及《究竟一乘寶性論頌》。
  
nirvana-(S.; T. nya ngen le depa, "gone beyond suffering"). According to the Hinayana tradition, nirvana means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and of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therefore freedom from compulsive rebirth in samsaric suffering. According to Mahayana tradition, this Hinayana nirvana is only a way station. Complete enlightenment requires not only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but also the compassion and skillful means to work with the bewildermen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
Mandala 曼達、曼達拉:在一般的用法中,曼達、曼陀羅指的是一種宇宙的象徵,所展現的特色為某幾個密集的中心環狀、以及具有對稱性的圖案。而在不少佛教的禪修法門中,曼達也被當作是專注念頭的視覺工具,也就是觀想的對象。以後者來說,曼達所經常代表的便是禪修者自心的清淨狀態。
  
涅槃。(超越痛苦)依據小乘傳統,涅槃意為無明與煩惱的止息,故不再被迫再生於輪迴痛苦中,依大乘而言,此種小乘的涅槃,只是其中一站而已,完全的證悟不僅需要無明的停止,還要慈悲與方便善巧,來幫助眾有情的困難。
+
Manjushri 曼殊、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乃是代表智慧的菩薩,也是諸佛觀照覺智的化身。傳統上來說,文殊菩薩佛像的一般形象,便是他的右臂持有代表智慧的劍,左臂則持著一朵烏巴拉蓮花的莖幹,花上所放的正是諸佛智慧總集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般若波羅密多」意思是「智慧的圓滿」)。
  
Nyingma-(T., "ancient ones")One of the four major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The original form of Vajrayana Buddhism brought to Tibet in the eighth century by Padmasambhava(Guru Rinpoche) and others.Practitioners are called Nyingmapas.
+
Mental scattering(心智)散亂:這是一種障礙行者使自心安住於禪修狀態的心智掉舉(興奮)現象。這種散亂之所以出現,乃因為行者的心受到外在對境的干擾。它乃是一種由於行者被對境所吸引、或有所貪著的表現,也會使原先可能達到的專注境界因而喪失或動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寧瑪。(古老的)西藏佛教四大派之一,乃蓮師及其他成就者在第八世紀帶至西藏的金剛乘佛教之最初形式,其行者稱為“寧瑪巴”。
+
Mental sinking(心智)昏沈:
 +
心智昏沈與心智散亂同樣都是障礙行者安住禪修的主要現象之一。它包括了一些障礙禪修的心智狀態,例如愛睏、遲鈍、嗜睡等等。主要的顯現就是當行者經驗到低層次的能量與警覺力時、而有一種低落而疲倦的感覺。在佛教的禪修指導中,將心智昏沈視為一種較為細微形態的心智散亂。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N==
+
Method 方便法門:
 +
在大乘佛教中,方便法門特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菩薩增長和生起悲心及利他事業有關的所有層面。與方便法門相對的便是智慧法門,後者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生起空性觀照力直接有關的層面。以菩薩的六度或六波羅密多來說,前五者屬於方便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後一者則為智慧法門(般若或智慧)。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真實的修行道,必須包含方便與智慧的圓滿合一。這種結合有時也被稱為「悲智雙運」。見Bodhisattva ideals;Two truths;Wisdom。
  
nadis
+
Metta 或是 Maitri慈心、慈愛:
 +
如果我們說悲心乃是想要分擔眾生痛苦的意願,那麼慈心便是想要他人得到快樂的真誠心願。慈心與悲心相同,都是真正利他而以他人福祉為考量的,乃是經由對於他人的深度同理心所生起的。
  
+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一0四0年至一一二三年):
 +
身為西藏的著名詩人與聖者,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乃充滿了各種的奮鬥歷程,他對於上師馬爾巴大譯師更具有專一的虔誠心,也由於他長年在洞穴中禪修的了悟覺受,使得他成為西藏人民家喻戶曉而代代相傳的心靈導師。他所記錄心靈覺受的證道歌,由張澄基教授(Garma C. C. Chang)翻譯成英文,並集結成書:《密勒日巴尊者的十萬首證道歌》(The Hundred Thousand Songs of Milarepa,由Shambhala香巴拉出版社於一九七七年發行),以及《飲入山泉》(Drinking the Mountain Stream,由Wisdom智慧出版社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Nagarjuna   
 
  
龍樹菩薩
+
彌勒(MAITREYA,梵)(byams pa བྱམས་པ།,藏)。「慈氏」。八大心子之一,也是下一尊未來佛,現駐在兜率天。
  
Nagendra
+
慈氏獅吼、彌勒獅吼(MAITRISIMHANADA,梵)(byams pa seng ge’i sgra བྱམས་པ་སེང་གེའི་སྒྲ།,藏)。菩薩名,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譯註:經查內文,僅出現於《彌勒大獅吼所問經》的經名中,且拼音為Maitrimahasimhanada。]
  
龍天:印度上師 
+
大人相、隨形好(MAJOR AND MINOR MARKS)(mtshan dpe མཚན་དཔེ།,藏)。佛之色身特有的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
  
Nagi Gompa
+
曼達拉娃(MANDARAVA,梵)。空行母之一。印度沙霍(Zahor)國王之女。曼達拉娃為蓮花生大士的五大明妃弟子之一,亦為其法教的主要持有者之一。
  
納吉貢巴
+
妙吉祥菩薩(MAÑJUSHRI,梵,音譯:文殊師利,常稱:文殊菩薩)(’jam dpal འཇམ་དཔལ།,藏)。「柔和且吉祥」。體現諸佛般若與智慧之菩薩。
  
Naked ordinary mind
+
妙吉祥稱(MAÑJUSHRIKIRTI,梵)(’jam dpal grags pa འཇམ་དཔལ་གྲགས་པ།,藏)。「與妙吉祥(文殊)齊名者」。據說為香巴拉(Shambhala)淨土的第八位國王,將時輪金剛(Kalachakra)教法統整為當今《時輪密續》的形式。
  
赤露平常心
+
妙吉祥友、文殊友(MAÑJUSHRIMITRA,梵)(’jam dpal bshes gnyen འཇམ་དཔལ་བཤེས་གཉེན།,藏)。「與妙吉祥(文殊)為友者」。大圓滿傳承的一位重要印度大師。
  
Nalanda Institute
+
咒、真言(MANTRA,梵)(sngags སྔགས།,藏)。殊勝證悟以聲音的方式顯現:在密咒乘儀軌中所念的一連串音節,能保護行者的心免於世俗感知,並迎請智慧本尊。在梵語中,「咒」的意思為「能解脫心者」。
  
那瀾陀佛學院
+
魔(MARA,梵)(bdud བདུད།,藏)。魔祟。泛指造成修行與證悟障礙的誘惑者。請見「魔」。
  
namo
+
福德(MERIT)(bsod nams བསོད་ནམས།,藏)(punya,梵)。二資糧中的第一個。「福德」一詞有時也用來略譯藏文的「善德、善業」(dge ba དགེ་བ།,藏)和「(為未來所積之)善根」(dge rtsa དགེ་རྩ།,藏)。
  
南無/頂禮
+
須彌山(MERU, MOUNT)(ri yi rgyal po ri rab རི་ཡི་རྒྱལ་པོ་རི་རབ།,藏)。古印度宇宙學中的一座巨山,頂處比山腳來得寬廣,由此而形成世界的中心,四大洲坐落於周圍。
  
Namo Mahamudraye
+
心相續(MINDSTREAM)(rgyud རྒྱུད།,藏)。字義為「連續」。也譯為「自相續」、「心」、「相續」、「存在的狀態」。表示補特伽羅(個別眾生)從這一剎那到下一剎那、從這一世到下一世的面向,所以也包括了個人所貯藏的善惡之業和好壞習氣。
  
南無摩訶慕札耶
+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Naropa
 
  
那洛巴
+
==N==
 
 
Naropa
 
 
 
那洛巴祖師
 
 
 
Natural face of dharmakaya
 
 
 
法身本然面貌
 
 
 
Natural face of ground Mahamudra
 
 
 
基大手印的本然面貌
 
 
 
Natual face of mind
 
 
 
心的本貌
 
 
 
nature 
 
 
 
自性
 
 
 
nature of mind
 
 
 
心性
 
 
 
Nature Truth Body
 
 
 
自性法身
 
 
 
navel chakra
 
 
 
臍輪
 
 
 
nectar 
 
 
 
甘露
 
 
 
negative emotions
 
 
 
煩惱
 
 
 
negative forces
 
 
 
惡力/逆緣
 
 
 
negativity
 
 
 
惡行/惡業
 
 
 
Neither Presence nor Absence [of conceptions]
 
 
 
非想非非想處天
 
 
 
New School
 
 
 
新譯派
 
 
 
New Schools
 
 
 
新教:指噶居、格魯、薩迦
 
 
 
Ngondro
 
 
 
四(不共)加行
 
 
 
Niguma
 
 
 
尼古瑪
 
 
 
Nihilism
 
 
 
斷見、虛無主義
 
 
 
Nine dhyanas of absorption
 
 
 
九次第定
 
 
 
nine-time stale breath
 
 
 
九接佛風
 
 
 
Ningtee
 
 
 
心髓要法
 
 
 
Nirmanakaya
 
 
 
化身
 
 
 
Nirmanakaya
 
 
 
化身、化現的身體
 
 
 
Nirvana
 
 
 
涅槃
 
 
 
Nishprapancha
 
 
 
離戲:大手印第二瑜加
 
 
 
no-more learning
 
 
 
無修:菩薩修行次第之五
 
 
 
Noble Truths, Four
 
 
 
四聖諦
 
 
 
Non-Buddhist extremists
 
 
 
外道邊見者
 
 
 
non-sectarian
 
 
 
不分派別/「利美」
 
 
 
Nonarising essence
 
 
 
無生體性
 
 
 
Nonconceptual wakefulness
 
 
 
無分別覺智
 
  
Nondistraction
+
Nagarjuna 龍樹菩薩
 +
(藏文拼音 klu grub):印度的大哲學家。
  
無散亂
+
Nagi Gompa 納吉貢巴
 +
(藏文拼音 na gi dgon pa):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隱居處,靠近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nondual
+
Naked ordinary mind 赤露平常心
 +
(藏文拼音 tha mal gyi shes pa rjen pa)
  
無分別
+
Namo Mahamudraye 南無摩訶慕札耶(梵文):禮敬大手印。
  
Nonfabrication
+
Naropa 那洛巴(藏文拼音 na ro pa) :帝洛巴的大弟子,是噶舉傳承中瑪爾巴的上師。
  
無造作
+
Natural face of dharmakaya 法身本然面貌
 +
(藏文拼音 chos sku’i rang zhal)
  
Nonfixation
+
Natural face of ground Mahamudra 基大手印的本然面貌
 +
(藏文拼音 gzhi phyag chen gyi rang shal)
  
無執念
+
Natual face of mind 心的本貌
 +
(藏文拼音 sems nyid rang zhal)
  
nonconceptual
+
Neither Presence nor Absence [of conceptions] 非想非非想處天
 +
(藏文拼音 ['du shes] yod min med min):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我的感知既非無也非有」的念頭中。
  
不造作/無念
+
New School 新譯派
 +
(藏文拼音 gsar ma):新譯派有噶舉、薩迦、格魯。{譯註:專指從譯師仁欽桑波時期開始所出現的藏傳佛教派別,相對於舊譯派的寧瑪教派。}
  
nonmeditation
+
Niguma 尼古瑪
 +
(藏文拼音 ni gu ma):偉大的印度女性上師,也是瓊波拿究(Khyungpo Naljor)的老師。
  
無修:大手印第四瑜加
+
Nihilism 斷見、虛無主義
 +
(藏文拼音 chad lta):字面的意義為「中斷的見地」。空無的極端見解:沒有投生或業報,以及死亡之後沒有心的存在。
  
Nonmeditation
+
Nine dhyanas of absorption 九次第定
 +
(藏文拼音 snyoms 'jug gi bsam gtan dgu):四禪那、四無色定,以及聲聞者的滅盡定。
  
無修
+
Nirmanakaya 化身、化現的身體
 +
(藏文拼音 sprul sku):佛三身中的第三者。證悟者可調服眾生且可為眾生所看見的面向。
  
Notes on Vital Points
+
Nirvana 涅槃
 +
(藏文拼音 mya ngan las 'das pa):下品涅槃指的是小乘修行者從輪迴中解脫。當談到佛時,「涅槃」是指證悟的大無住境界,既不落入輪迴的極端,也不落入阿羅漢所證得的寂滅消極狀態。
  
《要點筆記》
+
Nonarising essence 無生體性
 +
(藏文拼音 gshis skye ba med pa)
  
Nothing Whatsoever
+
Non-Buddhist extremists 外道邊見者
 +
(藏文拼音 mu stegs pa):遵從恆存主義(常見)或虛無主義(斷見)此狹隘觀點的哲學老師。
  
無所有處天
+
Nonconceptual wakefulness 無分別覺智
 +
(藏文拼音 rnam par mi rtog pa'i ye shes)
  
novice monk
+
Nondistraction 無散亂
 +
(藏文拼音 g yengs med):不偏離持續的修持。
  
沙彌
+
Nonfabrication 無造作
 +
(藏文拼音 bzo med)
  
nuns
+
Nonfixation 無執念
 +
(藏文拼音 'dzin med):不執著於主體與客體的狀態。
  
尼眾
+
Nonmeditation 無修
 +
(藏文拼音 sgmon med):不執著於所禪修的客體,也不執著於能禪修的主體。另外也指大手印的第四個階段,於此階段,已沒有要進一步「禪修」或「修習」的東西。
  
Nyendrub   
+
Notes on Vital Points《要點筆記》
 +
(藏文拼音 gnad kyi zin tig) :大手印的經典。
  
唸咒與修本尊儀軌之次數
+
Nothing Whatsoever 無所有處天
 +
(藏文拼音 ci yang med pa):四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一切都沒有了!」的念頭中。
  
Nyingma
+
Nyingma tradition 寧瑪傳承
 +
(藏文拼音 rnying lugs):主要於藏王松贊干布治國期間以及後續直到仁欽桑波譯師之前,所翻譯並引介到西藏的教法。
  
寧瑪教派:藏密紅教
+
Nirmanakaya 化身(梵語):又稱為「應化身」,顯現為人或其他形體,以引導一般眾生的佛身。
  
Nyingma tradition
+
Nagarjuna 龍樹菩薩(西元第三世紀)
 +
(T. klu sgrub):
 +
偉大的印度上師,有系統的整理無上般若智慧(Prajnaparamita)法教,創立中觀(Madhyamika)學派。
  
寧瑪傳承
+
NgulchuThogme Zangpo 俄邱督美藏波 (1295-1369):
 +
偉大上師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當派著名的上師,《佛子三十七行》的作者。
  
 +
Nirmanakaya 化身
 +
(T. sprul sku):
 +
慈悲與方法的面向,透過化身,未覺醒的眾生能夠感受到佛,佛也能夠與眾生溝通,給予他們幫助。
  
龍樹菩薩(Nagarjuna; 藏文拼音 klu grub):印度的大哲學家。
+
Nirvana 涅槃
 +
(T. myang ngan las ‘das pa):
 +
梵文字眼在藏文的翻譯是:「超越苦」,指的是根據聲聞乘或大乘修行而達到覺醒的各種不同層次。
  
納吉貢巴 (Nagi Gompa;藏文拼音 na gi dgon pa):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隱居處,靠近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
Nyungne 齋戒
 +
(T. bsnyungs gnas):
 +
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淨化修行。修心包含唸頌咒語、嚴格的禁食,以及大禮拜。
  
赤露平常心(Naked ordinary mind;藏文拼音 tha mal gyi shes pa rjen pa)
+
negative act 惡行:所有刻意造成他人痛苦的惡行,會於自心中留下更多痛苦的痕跡,且將決定我們在此世間的經驗以及對這世界的看法。
  
南無摩訶慕札耶 (梵文:Namo Mahamudraye):禮敬大手印。
+
Nagarjuna 龍樹菩薩、龍樹尊者(西元第二世紀左右)(梵文):
 +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論師之一,據說在龍族的土地上取得了《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criptures),並依此建立了中觀的學說。另有一位同名者,他是重要的密續作者。
  
那洛巴 (Naropa;藏文拼音 na ro pa) :帝洛巴的大弟子,是噶舉傳承中瑪爾巴的上師。
+
Naropa 那洛巴尊者(1016-1100)(梵文):
 +
原是北印度那瀾陀寺佛學院的有名學者,之後放棄了職位與聲望,求教於印度行乞的瑜伽士帝洛巴尊者。經過十二年的磨難,有一次帝洛巴尊者用拖鞋打了那洛巴尊者一下,大手印的法便這樣傳授給他。那洛巴尊者後來成為馬爾巴尊者的上師,因此成為西藏許多無上瑜伽密續重要修行的祖師。
  
法身本然面貌(Natural face of dharmakaya;藏文拼音 chos sku’i rang zhal)
+
natural pristine awareness 自然本初覺性:大圓滿和大手印的系統中所稱平常凡心的本質。當我們能認識自然的本初覺性,便知道輪迴與涅槃的一切外顯都是這種覺性的展現。
  
基大手印的本然面貌(Natural face of ground Mahamudra;藏文拼音 gzhi phyag chen gyi rang shal)
+
neuron 神經元:神經元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訊號單位。典型的神經元是透過軸突而將電流化學的訊息傳送給別的神經元,並且經由樹狀突等纖維而接收訊息。
  
心的本貌 (Natual face of mind;藏文拼音 sems nyid rang zhal)
+
New Translation lineage 新譯派、後譯派:西元第八與第九世紀於西藏流傳的佛教派別被稱為舊譯派(寧瑪派),新譯派則是第十世紀之後於西藏流傳的顯教與密教稱之。依據不同的梵文經典、有時也有相同的根源,新譯派後來出現三個支派,由卓米譯師創立的是薩迦派,由馬爾巴譯師創立的是噶居派,由印度阿底峽尊者創立的是噶當派,後者再由宗喀巴大師改革為格魯派。
  
非想非非想處天(Neither Presence nor Absence [of conceptions];藏文拼音 ['du shes] yod min med min):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我的感知既非無也非有」的念頭中。
+
nirvana 涅槃(梵文):字面為「超越一切痛苦與苦惱」,指的是不再痛苦也沒有苦因的極度自由。唯有當我們清除所有負面的心智狀態、煩惱障與所知障也不再作用時,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此又被稱為停止或解除。
  
新譯派 (New School;藏文拼音 gsar ma):新譯派有噶舉、薩迦、格魯。{譯註:專指從譯師仁欽桑波時期開始所出現的藏傳佛教派別,相對於舊譯派的寧瑪教派。}
+
Nyingma order 寧瑪派:字面為「古老者」,這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派。大約在第八世紀後期由印度禪修大師蓮花生大士(蓮師)傳入西藏,特別以大圓滿的法教聞名。
  
尼古瑪 (Niguma;藏文拼音 ni gu ma):偉大的印度女性上師,也是瓊波拿究(Khyungpo Naljor)的老師。
+
Ngondro 加行、前行
 +
(sngon 'gro):字義為「預備」、「基礎」、「先前」。能令修行增長的基礎修持。
  
斷見、虛無主義(Nihilism;藏文拼音 chad lta):字面的意義為「中斷的見地」。空無的極端見解:沒有投生或業報,以及死亡之後沒有心的存在。
+
Nirmanakaya 化身
 +
(sprul sku):顯現身,乃慈悲與方便之體,以此身形,佛陀便可讓未證悟者得以見到,並可因此教導與幫助他們。
  
九次第定 (Nine dhyanas of absorption;藏文拼音 snyoms 'jug gi bsam gtan dgu):四禪那、四無色定,以及聲聞者的滅盡定。
+
Nirvana 涅槃
 +
(myang ngan las 'das pa):藏文中對這個梵文的翻譯為「超越痛苦」,指的是根據小乘或大乘修行所證得的不同層次之證悟。
  
化身、化現的身體 (Nirmanakaya;藏文拼音 sprul sku):佛三身中的第三者。證悟者可調服眾生且可為眾生所看見的面向。
+
Nyingma 紅教、寧瑪巴
 +
(rnying ma):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中最古老的一派,於第八世紀由蓮師所創。(譯注:蓮師、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師,指的都是於第七世紀將佛教由印度傳至西藏的偉大上師。)
  
涅槃(Nirvana;藏文拼音 mya ngan las 'das pa):下品涅槃指的是小乘修行者從輪迴中解脫。當談到佛時,「涅槃」是指證悟的大無住境界,既不落入輪迴的極端,也不落入阿羅漢所證得的寂滅消極狀態。
+
Nagarjuna 龍樹菩薩、龍樹尊者:
 +
龍樹菩薩可說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於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常被視為大乘佛教的創派祖師。即使到了今日,在許多佛教思想的哲學議題上,他所撰寫的宗教與哲理著作仍然保有最高的權威性,例如《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他最著名的偈頌便是《中觀論頌》,這乃是一部關於佛教空性哲理的著作,也成為後來諸多相關著作的基礎所在。英文版的翻譯可見於Frederick Streng所寫的《空性:宗教意涵的研究》(Emptiness: A 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美國Abingdon Press於一九六七年發行);或是Kenneth Inada所寫的《龍樹菩薩:根本中頌翻譯版》(Nagarjuna: A Translation of His Mulamadhyamaka-karika,東京Hokuseido Press於一九七0年發行);以及Jay Garfield所寫的《中道之根本》(Fundamentals of the Middle Way,牛津Oxford University Press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無生體性(Nonarising essence;藏文拼音 gshis skye ba med pa)
+
Nirmanakaya 化身、應化身、變化身:佛陀之化現身。見Three Kayas。
  
外道邊見者(Non-Buddhist extremists;藏文拼音 mu stegs pa):遵從恆存主義(常見)或虛無主義(斷見)此狹隘觀點的哲學老師。
+
Nirvana 涅槃
 +
(巴利文為Nibbana):字面上的意義為「超越苦痛與悲苦」,涅槃指的是全然離於痛苦與苦因的大自在狀態。這樣的大自在,唯有當一切情緒與心智的煩惱皆已停止滅息,方能達到。因此,涅槃有時也被稱為nirodha,意思是真實的滅止,或是moksa,意思是解脫、解放、解除。
  
無分別覺智(Nonconceptual wakefulness:藏文拼音 rnam par mi rtog pa'i ye shes)
+
No-self 無我
 +
(梵文為anatman):
 +
「無我」的教義,有時被翻譯為「無靈魂」、「無自我」,乃是佛教的重要哲理觀之一。
 +
簡單來說,佛陀觀照到一切眾生之所以充滿煩惱而輪迴投胎,乃是根源於眾生以為擁有恆常而永存「自我」的錯誤信念。
 +
由於這種對於缺乏自我的觀照,因而開展了離於痛苦而不再輪迴的解脫之門。在佛教中,對於佛陀這個主要的見解,不同的宗派也有著不同的詮釋。見Anatman;Emptiness。
  
無散亂(Nondistraction;藏文拼音 g yengs med):不偏離持續的修持。
+
Nyingma 寧瑪巴:藏傳佛教最早成立的教派,於第八世紀由蓮花生大士所創。
  
無造作(Nonfabrication;藏文拼音 bzo med)
 
  
無執念(Nonfixation;藏文拼音 'dzin med):不執著於主體與客體的狀態。
+
龍族(NAGA,梵)(klu ཀླུ།,藏)。居住在水中或地下的一類巨蟒狀眾生(屬於畜生道),擁有神通力和種種財富,最為大力的龍王則具有眾多龍頭。在印度神話學中,龍族會被大鵬金翅鳥所掠食。
  
無修 (Nonmeditation;藏文拼音 sgmon med) :不執著於所禪修的客體,也不執著於能禪修的主體。另外也指大手印的第四個階段,於此階段,已沒有要進一步「禪修」或「修習」的東西。
+
龍樹尊者(NAGARJUNA,梵)(klu sgrub ཀླུ་སྒྲུབ།,藏)。「其成就與龍族有關」。第一、二世紀偉大的印度大師與深見派祖師,他在龍族界中重獲佛陀的般若(般若波羅蜜多)法教,其所撰著的多部論典,皆成為倡導中觀學派(Madhyamika,亦稱中道,Middle-Way)思辨體系的根本典籍。
  
《要點筆記》 (Notes on Vital Points;藏文拼音 gnad kyi zin tig) :大手印的經典。
+
難陀尊者(NANDA,梵)(dga’ bo དགའ་བོ།,藏)。「喜樂的」。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儘管一度迷戀嬌妻,最後仍克服慾望而證得阿羅漢果位。
  
無所有處天(Nothing Whatsoever;藏文拼音 ci yang med pa):四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一切都沒有了!」的念頭中。
+
那羅延(NARAYANA,梵)(sred med bu སྲེད་མེད་བུ།,藏)。「離貪」。世間八大守護神之一,為毗濕奴(Vishnu)的化現,擁有大力之勇士。
  
寧瑪傳承 (Nyingma tradition;藏文拼音 rnying lugs):主要於藏王松贊干布治國期間以及後續直到仁欽桑波譯師之前,所翻譯並引介到西藏的教法。
+
新密者(NEW TRADITION)(gsar ma pa གསར་མ་པ།,藏)。第十世紀起,依循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譯師等人所翻譯與弘傳的密續信眾。除了舊譯寧瑪派之外,藏傳佛教的其他所有傳承皆屬於新密。
  
化身:梵語Nirmanakaya,又稱為「應化身」,顯現為人或其他形體,以引導一般眾生的佛身。
+
新譯派(NEW TRANSLATIONS)。請見「新密者」。
  
Nagarjuna龍樹菩薩(西元第三世紀)T. klu sgrub:偉大的印度上師,有系統的整理無上般若智慧(Prajnaparamita)法教,創立中觀(Madhyamika)學派。
+
斷見(NIHILISM)(chad par lta ba ཆད་པར་ལྟ་བ།,藏)。否定有過去世和未來世、因果法則等的見地。此為中觀論師所破斥的邊見之一。
  
NgulchuThogme Zangpo俄邱督美藏波 (1295-1369):偉大上師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當派著名的上師,《佛子三十七行》的作者。
+
尼居達羅山、持地山(NIMINDHARA,梵)( mu khyud ’dzin མུ་ཁྱུད་འཛིན།,藏)。「環緣」。環繞須彌山的最外圍山脈。
  
Nirmanakaya化身T. sprul sku:慈悲與方法的面向,透過化身,未覺醒的眾生能夠感受到佛,佛也能夠與眾生溝通,給予他們幫助。
+
涅槃(NIRVANA,梵)(mya ngan las ’das pa མྱ་ངན་ལས་འདས་པ།,藏)。字面的意義為「超出痛苦」或「苦難的超越」。儘管這一詞可粗略解釋為輪迴的違品、佛教徒的修行目標,但需要了解的是:不同法乘對「涅槃」的理解大不相同:在基乘中,阿羅漢證得的寂滅涅槃,與佛陀正等正覺、超越輪涅的「不住涅槃」,是極為不同的。
  
Nirvana涅槃T. myang ngan las ‘das pa:梵文字眼在藏文的翻譯是:「超越苦」,指的是根據聲聞乘或大乘修行而達到覺醒的各種不同層次。
+
無垢吉祥(NISHKALANKASHRI,梵)(snyogs med dpal སྙོགས་མེད་དཔལ།,藏)(Unsullied Glory)。請見「無垢金剛」(Nishkalankavajra)。
  
Nyungne齋戒T. bsnyungs gnas: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淨化修行。修心包含唸頌咒語、嚴格的禁食,以及大禮拜。
+
無垢金剛(NISHKALANKAVAJRA,梵)(snyogs med rdo rje སྙོགས་མེད་རྡོ་རྗེ།,藏)(Unsullied Diamond)。印度的作者和(譯成藏文的)譯師,譯作包括幾部密續相關的論著,其中有一部和供曼達的儀式(mandala-offering ritual)有關。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行 1,109: 行 730:
 
==O==
 
==O==
  
object
+
Obscuration of dualistic knowledge 所知障、二元知見的遮障
 +
(藏文拼音 shes bya'i sgrib pa):執著於主體、客體與行為(作者、受者、所作)的細微遮障。
  
主體
+
Old and New Schools 新、舊譯派(新、舊學派)
 +
(藏文拼音 rnying ma dang gsar ma):在印度並沒有新、舊學派,這些名詞指的是佛法在西藏的早期與後期弘傳。到藏王赤饒(King Triral)為止的翻譯稱為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藏文拼音 snga 'gyur snying ma),在這之後的則稱為後期翻譯的新譯派 (藏文拼音 phyi 'gyur gsar ma)。一般公認洛千仁欽桑波 (藏文拼音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是新密咒派的第一位譯師。
  
object of observation
+
Old School of the Early Translations 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
(藏文拼音 snga 'gyur rnying ma):與「寧瑪傳承」相同。
  
禪定專注點 ??
+
Omniscience 遍智、一切智智
 +
(藏文拼音 rnam mkhyen, thams ca mkhyen pa):與完全證悟或佛果相同。
  
objectless compassion
+
One Taste 一味
 +
(藏文拼音 ro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三階段。
  
無緣大悲
+
One-pointedness 專一
 +
(藏文拼音 rtse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一階段。
  
obscurations
+
obscurations, two 二障
 +
(T. drippa nyi):
 +
Conflicting emotions that obstruct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fundamental ignorance (primitive beliefs about reality) that obstruct omniscience.
 +
煩惱障阻礙了痛苦的解脫;所知障阻礙了全知。
  
障礙/障蔽
+
obscure phenomena 不現前分(隱蔽分):
 +
印度與西藏佛教的現象認識論把現象分類為三種,這是其中之一。經由有效的推論可以得知這類被遮蔽的現象,但是無法直接用感官來覺知。譬如,看到窗戶冒出濃黑密佈的煙霧,可以有效推論這個房子裡面必然著火了。[三分 / 三種現象:現前分、不現前分(隱蔽分)、最極隱蔽分 manifest phenomena (mngon gyur, what is evident), hidden phenomena (lkog gyur, what is hidden), and extremely hidden phenomena (shin tu lkog gyur, what is extremely hidden)]
  
obscuring emotions
+
obstruction to knowledge 所知障:
 +
造成輪迴一切痛苦的根本無明癡迷,使得眾生無法了解一切現象的無主體性。一旦清除了所知障與煩惱障,便能具有全知的智慧。
  
煩惱
+
occipital cortex、occipital lobe 枕骨皮質、枕葉:
 +
大腦皮質最為前端的區域,與視覺感官的訊息處理有關。
  
obstacle/obstructor
+
Om, Am, Hum 嗡、啊、吽:
 +
在金剛乘中最常用於觀想與咒語修持的種子字。在藏傳佛教裡,本尊所代表的並非是世俗的神祇,而是實相不同層面的各種能量,有時則可被觀想為頭上的「嗡」、喉間的「啊」、與心間的「吽」;(修持本尊的法要)而與本尊相應則可成就這個本尊所代表的能量。參見「點字」與「咒語」。
  
障礙/障難
 
  
Obscuration of dualistic knowledge
+
遮障(OBSCURATIONS)(sgrib pa སྒྲིབ་པ།,藏)(avarana,梵)。遮蔽佛性的因素。請見「二障」、「四障」。
  
所知障、二元知見的遮障
+
鄔地亞那、鄔金(ODDIYANA,梵)(o rgyan ཨོ་རྒྱན།,藏)。蓮花生大士出生的空行聖地,於現今阿富汗與克什米爾之間。「鄔地亞那」(鄔金)也與「偉大者」、「第二佛」、「大上師」同等,皆為蓮花生大士的稱號。
  
Ocean of Conquerors
+
羅剎(OGRE)(srin po སྲིན་པོ།,藏)(rakshasa,梵)。一類食人肉之惡靈(有時譯為「同類相食」,但羅剎不食同類)。
  
觀音名號之一 ??
+
遍智、一切智智(OMNISCIENCE)(thams cad mkhyen pa 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藏)。「佛果」的同義詞。
  
offerings
+
遍智法王(OMNISCIENT DHARMA KING)(kun mkhyen chos kyi rgyal po ཀུན་མཁྱེན་ཆོས་ཀྱི་རྒྱལ་པོ།,藏)。遍知龍欽巴。
  
供養
+
遍智法主(OMNISCIENT DHARMA LORD)(kun mkhyen chos rje ཀུན་མཁྱེན་ཆོས་རྗེ།,藏)。遍知龍欽巴。
  
Old and New Schools
+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
[[Category:梵藏漢英佛法名相對照 Buddhist Terminology in Sanskrit, Tibetan, Chinese & English]]
新、舊譯派(新、舊學派)
 
 
 
Old School
 
 
 
舊教:指寧瑪
 
 
 
Old School of the Early Translations
 
 
 
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Omniscience
 
 
 
遍智、一切智智
 
 
 
One Taste
 
 
 
一味
 
 
 
one taste   
 
 
 
一味:大手印第三瑜加
 
 
 
one-pointedness 
 
 
 
專一:大手印第一瑜加
 
 
 
One-pointedness
 
 
 
專一
 
 
 
oral lineage
 
 
 
口耳傳承
 
 
 
oral transmission
 
 
 
口傳灌頂
 
 
 
ordaination, taking
 
 
 
受出家戒
 
 
 
ordained monk
 
 
 
受戒比丘
 
 
 
order
 
 
 
教派:如噶瑪噶居派
 
 
 
ordinary accomplishment
 
 
 
世俗成就
 
 
 
ordinary being
 
 
 
凡人俗眾:未成就視覺道者
 
 
 
ordinary concerns, eight
 
 
 
八風/世間八法
 
 
 
ordinary or worldly
 
 
 
世俗的
 
 
 
outer, inner, and secret
 
 
 
外、內、密
 
 
 
outer offering
 
 
 
外供
 
 
 
 
 
 
 
所知障、二元知見的遮障 (Obscuration of dualistic knowledge;藏文拼音 shes bya'i sgrib pa):執著於主體、客體與行為(作者、受者、所作)的細微遮障。
 
 
 
新、舊譯派(新、舊學派) (Old and New Schools;藏文拼音 rnying ma dang gsar ma):在印度並沒有新、舊學派,這些名詞指的是佛法在西藏的早期與後期弘傳。到藏王赤饒(King Triral)為止的翻譯稱為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藏文拼音 snga 'gyur snying ma),在這之後的則稱為後期翻譯的新譯派 (藏文拼音 phyi 'gyur gsar ma)。一般公認洛千仁欽桑波 (藏文拼音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是新密咒派的第一位譯師。
 
 
 
早期翻譯的舊譯派(Old School of the Early Translations;藏文拼音 snga 'gyur rnying ma):與「寧瑪傳承」相同。
 
 
 
遍智、一切智智(Omniscience;藏文拼音 rnam mkhyen, thams ca mkhyen pa):與完全證悟或佛果相同。
 
 
 
一味(One Taste;藏文拼音 ro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三階段。
 
 
 
專一(One-pointedness;藏文拼音 rtse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一階段。
 
 
 
obscurations, two-(T. drippa nyi). Conflicting emotions that obstruct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fundamental ignorance (primitive beliefs about reality) that obstruct omniscience.
 
 
 
二障。煩惱障阻礙了痛苦的解脫;所知障阻礙了全知。
 
 
 
[[Category:中英名相對照]]
 

於 2021年12月23日 (四) 13:47 的最新修訂

說明:以下僅以英文開頭字排序,第二字以後並未排序。

來源: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233053901

備註:敬請來信指正或建議 serenalotus@gmail.com,謝謝!

目錄

K

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 噶寧謝竹林寺(音譯)、噶寧講修寺 (藏文拼音 bka' snying bshad sgrub gling): 祖古確吉尼瑪仁波切在尼泊爾博達納(Boudhanath)的寺院。寺名的意思為「噶舉與寧瑪派教法與實修的聖地」。{譯註:謝竹,講授教法與實際修行,簡稱「講修」;林,即是寺院或修行聖地之意。}

Kaya{佛}身 (藏文拼音 sku): 指身體,或具許多功德的體現之「身」。

Kayas and wisdoms 佛身與佛智 (藏文拼音 sky dang ye shes): 佛的四身與五智。

King of Samadhi Sutra《三摩地王經》 (藏文拼音 ting 'dzin rgyal po'i mdo): 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

Kadampa 噶當巴: 源於十一世紀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之教法的傳承。

Kagyupa 噶舉巴: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其餘三個教派為格魯、寧瑪以及薩迦。噶舉傳承由十一世紀的大譯師馬爾巴開始(又稱為實修傳承,密勒日巴尊者為其大弟子)。

kalpa(梵語)劫: 指宇宙中非常長久的時間。

karma 業(梵語): 業的法則描述了因果的過程,分為三階段:

── 該行為在做者的心中留下印象(因);
── 此印象留存於「含藏識」中,逐漸成熟;
── 最後以特定形式的痛苦或快樂而完成(果)。

Kadampa 噶當派:藏傳佛法的一個傳承,源自阿底峽尊者(982-1054)的開示。法教重視寺廟戒律,以及對慈悲的研究與修持。在藏傳佛法每一教派中皆可見噶當派影響力,但噶當派通常與格魯派法教連結在一起,而格魯派有時也被稱為新噶當派。

Kagyud 噶舉派:藏傳佛法中的一個新教派,由大譯士馬爾巴尊者(1012-1095)所創立。

kalpa 劫 (T. bskal pa): 印度傳統宇宙論對於大段時間所給的時間單位。一個大劫相當於一個宇宙系統形成、興盛、消退,及消失的過程。一個大劫相當於八十個小劫。一個中劫等於兩個小劫加起來,前者中,眾生壽命增長,後者中,眾生壽命減短。

karma 業: 在梵文中,這個字是「行」的意思,指的是因果律。根據佛陀的法教,所有的行為,無論是念頭、語言,或身體的行為,都像種子一樣,這些種子終究會結果而產生經驗,不論現在或未來世。正面的行為和善德,會造成快樂的結果,邪惡或負面的行為,在未來將造成苦的結果。

Kagyu 噶舉,噶居 (T.; abbreviation for ka shi gyupa, "lineages of the four commissioned ones"): One of the four main lineages of Tibetan Buddhism originating with Vajradhara Buddha and transmitted to the Indian master Tilopa. It was then transmitted in succession to Naropa, Marpa, Milarepa, and Gampopa. It is also called the "practice lineage"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direct experiential practice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s. There are four main subsects of the Kagyu lineage, the largest being the Karma Kagyu, or Karma Kamtshang-the lineage founded by Dusum Khyenpa, the first Gyalwa Karmapa, who was a disciple of Gampopa. 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源自金剛持佛,傳至印度大師帝諾巴。隨後由那若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傳承。也稱為「實修傳承」,因其著重於直接體證的修持和對於法教的直覺了解。其中又分為四個主派,最大的為噶瑪噶居或噶瑪岡倉,由岡波巴的弟子、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所創立。

kalpa 劫 (T.): An extremely long eon, sometimes reckoned at 4,320 million years. 極長的時期,有時計算為四三二億年。

Kangyur 甘珠爾 (T.): Tantric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佛陀的密傳教法。

Kapala 嘎巴拉、顱器 (S.;T. topa, "skull cup"): A symbolic implement used in Vajrayana practices. 金剛乘修持中用到的象徵法器。

Karma 業、行 (S., "action"): The doctrine of cause and result, which states that one's present experience is a product of previous actions and volitions, and future conditions depend on one's present conduct. 因果法則,現今的體驗乃過去行動和意志的產物,未來的條件則有賴現今的行為。

Karmapa 大寶法王、噶瑪巴 (T. trin-le-pa, "activity"): The head of the Karma Kagyu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a fully enlightened bodhisattva and an eman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Historically, the first line of recognized reincarnating lamas of which Dusum Khyenpa was the first. 藏傳佛教噶居派的法王,完全證悟的菩薩,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歷史來說,第一世大寶法王度松虔巴乃是所有轉世喇嘛受到認證的第一個傳承。

Kham 康: A province in eastern Tibet where the Kagyu lineag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西藏東部的省份,噶居派在此盛行。

khatak 卡達 (T.): A long white scarf, customarily presented in Tibet as a sign of salutation and respect. 長白的領巾,在西藏為禮賀及尊敬的符號。

Khenpo 堪布 (T.): Title of the abbot of a Tibetan monastery or a professor of sacred litreature. 西藏廟宇的住持之頭銜或指神聖經文的教授。

Klesha 煩惱 (S.; T. nyonmong, "defilement, delusion"): A mental state that produces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confusion, and thus disturbs mental well-being and peace. (染污;虛妄)產生情緒問題及迷惑的心智狀態,以致於干擾了心智的自在及平靜。

Kriya yoga 作密(事密) (S.; T. ja-gyu): The first tantric yana, which emphasizes purit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all phenomena are inherently pure and sacred. The deities are visualized as external and transparent, and the practitioner emphasizes purification and ritual action. 第一個密續乘,強調清淨及對一切現象原本清淨且神聖的了解,在此瑜珈中本尊被觀想為外在及透明的,行者則重於淨化及修法。

Kalachakra Tantra 時輪金剛密續 (梵文): 有些人認為這是無上瑜伽密續的最高密續系統。時輪金剛密續不僅是重要禪修法門的基礎,也是藏傳佛教各種數理、天文、預言學科的主要根據。

karma 業 (梵文): 行為與行為在心相續之內的印記。包括身、語、意所做出的行為。一般用來稱呼原因性的行為和結果性的作用之間的整個過程。

Kagyupa 白教、噶居巴、噶舉派: 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1012-1095)所創。

Kalpa 劫 (bskal pa): 在印度的傳統宇宙觀中,所指的一段極長的時間。一大劫,包含了一個宇宙系的成、住、壞、空四期,共有八十中劫(譯注:各二十個)。一中劫,則有兩小劫,其一為壽命增長之時期,其二為壽命漸減之時期。(譯注:我們雖然常說人類現在的平均壽命比以前還久,但其實我們是處於「賢劫」裡的「減」小劫,亦即壽命漸減期。而過去之住劫稱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稱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稱為賢劫;賢劫裡共有千佛出世,稱為賢劫千佛。)

Karma 業、業力: 梵文的原意為「作為」,所指的是因果的法則。依據佛陀的法教,一切的作為,無論是思想、言語、或行動,都猶如種子一般,終將於此生或未來生成熟為種種的經驗。正向或善德的作為將帶來快樂,惡意或負面的作為則會造成這個行為者以後的痛苦。

Kaya 身(sku): 字義為「身」;指的是佛陀的自性。見Dharmakaya,Nirmanakaya,Sambhogakaya。

Kagyu 噶舉(音譯): 藏傳佛教中著名的口耳傳承教派。「噶」指的是上師的口語指示。噶舉派乃是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又稱為「白教」(其他則為寧瑪巴、即「紅教」;格魯巴、即「黃教」;薩迦巴、即「花教」)。在第十一世紀由大譯師馬爾巴(Marpa)由印度傳至西藏。

Karma Kagyu 噶瑪噶舉(音譯): 「噶瑪」這個梵文意思是「事業」或「舉止」。乃是噶舉派四大八小中的一大派別,其精神領袖稱為「大寶法王」(清朝皇帝所賜名號,其後便加以沿用),這也是作者所屬的派別。

Karmapa, His Holiness the Sixteenth Gyalwa 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音譯),或稱「大寶法王」: 大寶法王乃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別的精神領袖,作者也是屬於這個派別。「噶瑪巴」的意思是「事業者」。「嘉華」指的是「尊勝者」。有時又被稱為「嘉汪」(Gyalwang),意思是「尊勝者之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本名嚷瓊‧利沛‧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在作者年幼之時即已認證其為第十一世創巴仁波切。於一九五九年逃離西藏之後,在錫金(Sikkim)建立了新的駐錫之地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曾經三度訪美,分別是一九七四年、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間、與一九八0年。他在一九八一年的十一月由於癌症的併發症而圓寂於美國。

Khyentse Rinpoche, His Holiness Dilgo 頂果欽哲法王: 曾為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寧瑪派(音譯,又稱「舊教」、「紅教」)的精神領袖。 法王是作者幾位重要的上師之一,曾在西藏教導過他。法王也曾在作者的安排之下,於一九七六年與一九八二年分別訪美兩次。 於一九八二年時,頂果法王賜予作者香巴拉的主要灌頂(授予修持的准許),也在一九八七年為作者舉行荼毘大典(佛教的火化儀式)。 頂果法王其後持續指導創巴仁波切的弟子與學生們,直到他於一九九一年圓寂。

Kyudo 日本傳統箭藝: 偉大的日本箭術師Kanjuro Shibata Sensei在一九八0年代遇見仁波切之後,便成為他的好友。並曾在博得市居住,為仁波切的數百位弟子教導箭術。 Kagyu噶舉派。字義為「口耳傳承」。為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於第十一世紀所創立。

Kangyur 甘珠爾: 藏傳佛教的經典,包含了一百多部佛陀的開示與經文。原來的字義為「翻譯出來的聖言」,甘珠爾幾乎都是由梵文原來的經文所翻譯而來的。為西藏的大學者布頓‧仁欽朱上師(Bu-ton Rinchen Drub)於第十四世紀所編纂而成的。分為律部、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與總目錄等七個部分。

Karma 業 (梵文的音譯是「嘎瑪」):為一種相關於行為與其結果的重要形而上學的概念。這個教義在印度的各個宗教哲理中都可以看得到。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意義,其一為行為本身、其二為來自這個行為而在心中所造成的印記與習性。一般的用法則意指著以該行為之因、與其影響之果的整個過程。見Causality。

Karuna 慈悲、悲心: 儘管一般對此的翻譯為「慈悲」或「博愛」,不過讀者不應將之誤解為一種可憐對方或是憐憫之心。以它的語源學來說,「慈悲」還帶有一種要去參與他人苦楚或痛苦的意味。而「慈悲」在字義上為「幸福的不再」,指的是由於所生起對於他人痛苦的慈悲同理心是如此地強烈,以致於不可能再感受到愉悅的體驗了。


劫(KALPA,梵)(bskal pa བསྐལ་པ།,藏)。佛教宇宙學中(不可思議的漫長)時間單位,用來描述世界的生滅循環,及當中的增減時期。

蓮花戒論師(KAMALASHILA,梵)。第八世紀的印度大師,「隨瑜伽行中觀派」(Yogacharya Madhyamika)的倡議者。蓮花戒為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又譯為靜命)的弟子,並隨師赴藏王赤松德贊之請,來到西藏建立佛法並建造桑耶寺。

岡巴拉(KAMBALA,梵)。第十世紀的印度大成就者(具偉大成就之人),另稱「拉瓦巴」(Lawapa)。

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梵)(gser thub གསེར་ཐུབ།,藏)。「金色能仁者」(金寂)。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位佛。[譯註:英文註解為「賢劫千佛(中的第五位佛)」,顯然有誤,故更正之。以下亦同。]

迦葉佛(KASHYAPA,梵)(’od srung འོད་སྲུང་།,藏)。「守護光明者」(飲光)。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位佛。

憍拉婆洲、有勝邊洲、惡音對洲(KAURAVA,梵)(sgra mi snyan gyi zla སྒྲ་མི་སྙན་གྱི་ཟླ།,藏)。「惡音友伴」。北俱盧洲以西的中洲。

竭地洛迦山、擔木山(KHADIRAKA,梵)(seng ldeng can སེང་ལྡེང་ཅན།,藏)。「擔木林」。環繞在須彌山周圍七重金山中的第三座山脈。

卡杖嘎(KHATVANGA,梵)。具多種象徵嚴飾所綴的特殊三叉戟。

持明(KNOWLEDGE HOLDER)(rig ’dzin རིག་འཛིན།,藏)(vidyadhara,梵)。透過甚深方便而持有本尊、咒語、大樂智慧的人。

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梵)(’khor ba ’jig འཁོར་བ་འཇིག,藏)。「斷滅輪迴者」(滅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位佛。

地藏菩薩(KSHITIGARBHA,梵)(sa yi snying po ས་ཡི་སྙིང་པོ།,藏)。「地之精華」。屬於八大心子之一的大菩薩。

拉婆洲、勝邊洲、惡音洲(KURAVA,梵)(sgra mi snyan སྒྲ་མི་སྙན།,藏)。「惡音」。北俱盧洲以東的中洲。

L

Lamdrey 道果 (藏文拼音 lam 'bras): 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主要教法。

Lankavatara Sutra《大乘入楞伽經》 (藏文拼音 lang kar gshegs pa'i mdo): 屬於佛陀三轉法輪的一部經典。作為瑜伽行派和唯識派的基礎。

Liberation 解脫 (藏文拼音 thar pa): 從輪迴界的存有之中解脫。

Liberation instructions 解脫教言 (藏文拼音 grol byed kyi khrid): 從真實上師處所領受的口傳教導,加以修持時能令一個人的心從迷妄中解脫。

Lord Dawö Zhonnu 怙主達哦雄努 (藏文拼音rje zla 'od gzhon nu) : 岡波巴大師的別號,梵文為月光童子(Chandrakumara)。 {譯註:岡波巴大師的前世之一,由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成為一位僧人醫師。堪布卡塔仁波切於講解岡波巴大師著名的《解脫莊嚴寶論》時說道: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靈鷲山講《三摩地王經》時,向眾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於大眾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當代噶舉大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則於開示「岡波巴四法」的時候說:佛陀授記:「月光童子將化身為措伽比丘(岡波巴大師別名),投生在名為『若嘿達』的河邊。五百位菩薩眾將化身為大師的五百位弟子。」}   Lord Gampopa 岡波巴大師 (藏文拼音 rje btsun sgam po pa): 所有噶舉支派的共同祖師。參見美國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發行的《密勒日巴傳》(Life of Milarepa)、《智慧之雨》(Rain of Wisdom)兩本書。{尚無中譯}

Lorepa 羅日巴 (藏文拼音 lo ras pa): 竹巴噶舉派的一位偉大傳承上師。

Lotus of Nonattachment 無貪蓮花地 (藏文拼音 ma chags pad ma): 菩薩地的第十二地。

Lower tantras of Mantra 下部密續(外三密) (藏文拼音 sngags kyi rgyud sde 'og ma): 密續的其中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

Lower vehicles 下乘 (藏文拼音 theg pa 'og ma): 相較於金剛乘,下乘為聲聞、緣覺、菩薩乘。

Luminosities of mother and child 母子光明 (藏文拼音 'od gsal ma bu): 「母光明」是一切眾生內在都具有的佛性。「子光明」是認出上師向弟子所指出的光明。

Luminosity 明性 (藏文拼音 'od gsal): 字面意義為「離於無明闇且具了知力」。 明性的兩個面向分別為有如明朗開闊天際的「空的明性」,以及有如五彩光芒、影像等的「顯的明性」。 明性是清晰的覺智,一切輪迴與涅槃之中都具有的無形無狀自性。

Luminous wakefulness of dharmata 法性光明覺智 (藏文拼音 chos nyid 'od gsal gyi ye shes)

lama 上師 (藏語;梵語guru): 修行的導師。

love 大愛: 願為所有眾生帶來安樂的願望。

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 朗日塘巴多傑嘉晨(1054-1123): 噶當派大師,波托瓦的弟子,「修心八頌」作者。郎丹寺創始者。

Lhasa 拉薩、Samye 桑耶以及Trandruk 昌珠:西藏三個最重要的聖地。 拉薩:首都,達賴喇嘛的駐錫處,許多偉大寺廟之所在地,包括供養釋迦像的大昭寺 。 桑耶:西藏第一座寺廟,由赤松德真王、蓮師,以及寂護大師於第八世紀建造。 昌珠:西藏南方的寺廟,由西藏第一位佛教王者松贊岡波所建造。

lama 上師 (T., "superior mother"; S. guru): A religious teacher or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completed the traditional three year, three month retreat and been appointed by his or her teacher. 〈無上的母親〉─宗教老師或禪修導師,已完成傳統之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且被其老師所指認。

lung 口傳 (T., "connection"): A transmission blessing in which a master reads through a sadhana or liturgy, usually quite rapidly, thereby empowering the hearers to practice it (連接)上師讀閱一法本或儀軌之傳法加持,經常讀得很快,以為聽者灌頂而使可修之。

lama 喇嘛、上師 (藏文;梵文guru): 指的是具有資格的修行導師,或任何受到尊崇的老師。

Lamarckian evolution 拉馬克氏學說: 由法國自然學家拉馬克(Jean de Lamarck)所提出的進化理論。基本的假設為各個物種的發展是來自某個有機體努力適應新環境,並且之後將這些所做的改變傳續到下一代。

lateralization 單側化(半球化): 大腦左半球或右半球認知功能的分隔化。 例如,大多數右撇子有關語言方面、例如語音和語法的處理及語言的輸出,是由左半球所居間的,而其他的語言過程、例如語調和隱喻的詮釋,則是由右半球所處理的。

Lam-rim。字面上的意義為「修行道的各個階段」,指的是依止佛陀法教與修持的修行道之逐步次第。這種法教的次第呈現,乃是為了配合在修行道上不同心智層次的修行者之需要。這個傳統在第十一世紀由阿底峽尊者(Atisha)所創立,他當時由印度到西藏傳法,並寫下了這本有名的短文偈頌:《菩提道燈論》(Lamp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或稱《三士道次第》),其中闡述了應依照不同根器(上士、中士、下士)來對應修行次第的原則。


因果法則(LAW OF CAUSE AND EFFECT)(las rgyu ’bras ལས་རྒྱུ་འབྲས།,藏)。字面意義為「行為、起因、結果」。在佛法教義中,每個行為都無可避免會產生相應結果的過程,其果報通常都出現在下一世。請見「業」。

小乘(LESSER VEHICLE)(theg dman ཐེག་དམན།,藏)(hinayana,梵)。請見「基乘」。

地(LEVELS)(sa ས།,藏)(bhumi,梵)。請見「十地」。

解脫、度脫(LIBERATION)。(1)(thar pa ཐར་པ།,藏)─以阿羅漢或是佛的身分從輪迴中解脫;(2)從事誅法(bsgral las byed pa བསྒྲལ་ལས་བྱེད་པ།,藏)─全然了悟者為度脫惡意眾生之神識至淨土所做的修法。

傳承(LINEAGE)(brgyud བརྒྱུད།,藏)。透過上師傳遞給弟子,代代相傳而將佛陀教法從源頭持續流傳至今的過程。包括:從上師的心意傳到弟子的心意(勝者密意傳承,the mind lineage of the Conquerors);透過具義手勢(持明指示傳承,the symbol lineage of the knowledge holders);或是上師給予弟子的口耳相傳(補特伽羅口耳傳承,the hearing lineage of ordinary beings);抑或在埋下伏藏前便將法教傳予弟子[譯註:由蓮師親傳並授記的伏藏師],日後再由該弟子的轉世重新取出(伏藏傳承,the treasure lineage)。

聲聞(LISTENER)(nyan thos ཉན་ཐོས།,藏)(Shravaka,梵)。為了自身的解脫,以阿羅漢果位為目標的基乘修持者。

龍欽巴(LONGCHENPA,藏文讀音)(klong chen rab ’byams pa ཀློང་ཆེན་རབ་འབྱམས་པ།,藏)(1308-1363)。遍智主、法之王,寧瑪派最具影響力的上師與學者之一。尊者所造的論著超過250部,內容幾乎涵蓋了直至「大圓滿」的所有佛法理論和修持,包括《七寶藏》(Seven Treasures,藏:mdzod bdun མཛོད་བདུན།)、《四心滴》(Nyingtik Yabzhi,藏:snying tig ya bzhi སྙིང་ཏིག་ཡ་བཞི།,或稱四心髓、四寧體)、《三休息》(Trilogy of Rest,藏:ngal gso skor gsum ངལ་གསོ་སྐོར་གསུམ།)、《三自解脫》(Trilogy of Natural Freedom,藏:rang grol skor gsum རང་གྲོལ་སྐོར་གསུམ།)、《三除闇》(Trilogy of Dispelling Darkness,藏:mun sel skor gsum མུན་སེལ་སྐོར་གསུམ།)、《零墨雜文》(Miscellaneous Writings,藏:gsung thor bu གསུང་ཐོར་བུ།)。請見敦珠法王所著的《藏密佛教史》(藏傳佛教寧瑪教史,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惡趣(LOWER REALMS)(ngan song ངན་སོང་།,藏)。地獄、餓鬼、畜生道(下三道)。

M

meditation like a dog 如犬的禪定:指如小狗追趕棍棒般去隨念波動

meditation like a lion 如獅的禪定:指如獅子追趕丟其棍棒者般去追溯根源

Machik Labdron 瑪姬.拉準 (藏文拼音 ma gcig lab sgron): 開創斷法(施身法)傳承的偉大女性上師。

Mahasandhi 大圓滿 (藏文拼音rdzogs pa chen po): 與Dzogchen 同義,字面意義為「偉大的圓滿」,根據寧瑪派或舊譯派,是了悟自身佛性的最直接方法。

Mahayana 大乘 (藏文拼音 theg pa chen po): 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致力圓滿證悟佛果的菩薩乘。詳細解說可參見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

Main part of practice 正行 (藏文拼音 nyams len gyi dngos gzhi): 指前行之後的修持部分:不論是本尊修持,或此處的大手印實際修持。

Maitreya 彌勒菩薩,慈氏 (藏文拼音 byams pa): 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攝政(補處),目前居住於兜率天,直到成為此劫的第五佛。

Manibhadra 寶賢菩薩 (藏文拼音 bzang): 過去劫中的一位大菩薩。

Mantra Mahamudra 續部大手印、咒大手印 (藏文拼音 sngags kyi phyag chen): 與那洛六法相關的大手印修持。參見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大手印摘要〉。

Marks and signs 佛的相好莊嚴 (藏文拼音 mtshan dpe): 圓滿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

Means and knowledge 方便與智慧 (藏文拼音 thabs dang shes rab, prajna and upaya): 一般而言,佛果是經由結合方便與智慧而獲得,在大乘中為大悲與空性,在金剛乘中是生起與圓滿次第。 若是特別根據噶舉派,這兩者的「方便道」指六法,「解脫道」指大手印的實修。

Meditation 禪修;修持 (藏文拼音 sgom pa): 在大手印的修持當中,指「逐漸熟習的行為」或「保任相續性」。

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 禪定與後得、座上與座下禪修 (藏文拼音 mnyam bzhag dang rjes thob): 「禪定」在這裡指安住於平等捨之中,離於心意造作。「後得」是指從禪定中分心渙散時。

Mental constructs 心意造作 (藏文拼音 spros pa): 概念的形成。

Mind consciousness 意識 (藏文拼音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 根據《阿毘達摩》,是八識之一,其作用為分辨以及給予事物標示。

Mind-stream 心續 (藏文拼音 sems rgyud): 個別認知的串連延續。

Miraculous powers 神變力、神幻力 (藏文拼音 rdzu 'phrul)

Mundane dhyana 世間禪定 (藏文拼音'jig rten pa'i bsam gtan): 有所貪著的禪修狀態,特別是貪著樂、明、無念,以及無法洞察「我」是空性的。

Mundane samadhis 世間三摩地 (藏文拼音 'jig rten pa'i ting nge 'dzin): 與「世間禪定」相似。

mandala 曼達拉(梵語): 字義為「中央及周圍」,將世界視為有組織結構的宇宙,意指本尊及其周圍環境,可以在唐卡上繪製,作為觀想的所依物。

mandala offering 獻曼達: 一種修行的法門,觀想將宇宙曼達供養給佛、法、僧。

Manjushri 文殊菩薩(梵語) (藏語Jampal Yang): 智慧的菩薩。

mantra 真言、咒語 (梵語): 神聖的聲音,重複持誦可以淨化自心,並開展證悟的潛能。例如度母的真言為「唵 達列 嘟達列 嘟列 梭哈」。

mind 心: 這個詞可以指心的一般作用,稱為「心理」;也可以指心的究竟、無二元分別的清淨本質,超越影響凡俗心的各種起伏波動。

mudra 手印(梵語):修持儀軌時所結的各種手勢。

Mala 念珠:一串珠子(通常108顆),用來計算咒語的唸頌。

Mani 六字真言咒:觀世音的咒語,就是嗡 瑪 尼 貝 美 吽Om Mani Padme Hung。

Mantrayana 咒乘 (T. gsang sngags rdo rje theg pa): 亦稱為金剛乘,根據密續的法教與修行。咒乘事實上是大乘的一個面向,但仍有時被視為分開的另外的一個乘。見聲聞乘。

Mantra 咒語 (T. sngags): 一串與特定禪定本尊有關的字或聲音,在密續禪定中唸頌咒語是重要的一部分。

Marpa 馬爾巴尊者(1012-1097): 偉大的譯師,西藏大師,卓米譯師Drogmi, Naropa那洛巴, Maitripa梅赤巴和其他偉大成就者之弟子。他從印度帶回許多經文,創立藏傳佛法之噶舉派。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 (1052-1135): 西藏歷史中最著名及被尊重的瑜珈士詩人之一,大譯師馬爾巴的弟子。為了淨除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馬爾巴讓他經歷多年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為第子。在接受開示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禪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的傳承,證悟的詩歌。

Mahakala 瑪哈嘎拉 (S.; T. Nakpo Chenpo, "great black one," or Bernakchen, "black-gowned one" (two-armed Mahakala)) : Mahakalas are the chief Dharmapalas, or wrthful protectors of the Dharma. A female Mahakala is a Mahakali. (大黑天;黑袍者─二臂瑪哈嘎拉)為主要護法,佛法之忿怒相護法,其女性為瑪哈嘎哩。

Mahamudra 大手印 (S.; T. chak gya chenpo, "great symbol"): The great seal, or ultimate nature of the mind, which is not stained by the kleshas. Another term for enlightenment, Mahamudra refers to the meditative transmission handed down especially by the Kagyu school, from Vajradhara Buddha to Tilopa, and so on down in a direct line to the present lineage holders. (偉大象徵)偉大的封印,或心的究意自性,未被煩惱污染。為「證悟」之另一種術語,尤指噶舉派的禪修傳承,自金剛持佛至帝洛巴,並延續直接傳至現在之傳承持有者。

Mahayana 大乘 (S.;T. tek chen, "great vehicle"): The second teaching Buddha presented on Vulture Peak Mountain, where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it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佛陀的靈鷲山上第二次所傳之法,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

Maitreya 彌勒佛 (S.; T. Jampa): the coming Buddha-in other words, the Buddha who will appear next after Shakyamuni in this present kalpa, or age. Maitreya Buddha will not appear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未來佛,即出現在此劫中,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佛陀,那將是數萬年後。

mala 念珠 (S.; t. trengwa): A rosary, usually strung with 108 beads. 一串念珠,常為108小珠串成。

mandala 壇城(曼達拉) (S.; T. chilkhor, "center and periphery"): Arrangement of deities or their emblem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circle, representing a pattern, structure or group. Mandalas may be painted, made of colored sand or heaps of rice, or represented by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中央及周圍)本尊或其象徵之排列,常為環狀,代表─型式、結構或團體,可為畫的、用有色沙做成,或米堆,或以三度空間(立體)模型來表示。

Manjushri 文殊菩薩 (S.; T. Jampalyang, "gentle and glorious"): One of the chief bodhisattvas, Manjushri is depicted with a sword and a book. The sword represents prajna. He is known as the Bodhisattva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vajra family. (溫良的及榮耀的)乃主要之菩薩,右持劍左捧書,劍代表般若,乃學習及智慧之菩薩,常視為金剛部之一。

Mantra 咒(真言) (S.;T.ngak):Mantra is explained in the tantras as that whic h protects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vajra mind.It is a means of transforming energy through sound,expressed by speech,breathing,and movement.Mantra is usually done in conjunction with visualization and mudra,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s of a sadhana transmitted by one's guru. Mantras are composed of Sanskrit words or syllables expressing the essense, quality, or power of a specific deity. 在密續中解釋為保護金剛心之凝聚性者,其方法為經由聲音來轉化能量而用言語、呼吸及動作來表達,常與觀想及手印連合,並依行者之上師所傳法本的規定來做,咒語由梵文之文字或字母組成,表達某特殊本尊之本質、功德或力量。

mara 魔(惡魔) (S.; T. du, "devil"): The tempter of Shakyamuni Buddha, who appeared just prior to his attaining enlightenment.The maras include misunderstanding the five skandhas as a self; being overpowered by conflicting emotions; death; and seduction by the bliss of meditation. Thus, maras are difficulties that the practitioner may encounter. 在釋迦牟尼佛將成道前,來干擾他的魔道,種種惡魔包括誤解五蘊為己身;被煩惱所控制;死;受禪定大樂之引誘,亦即行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mudra 手印 (S.; T. chak gya, "sign, symbol, gesture"): A mudra may be any sort of symbol. Specifically, mudras are symbolic hand gestures that accompany sadhana practices. 可能是任何一種象徵,尤指配合修法的象徵手勢。

namo 南無(頂禮) (T. "homage"): Often used in the beginning of a song to pay homage to a buddha, deity, or teacher. 常用在歌曲之首句以表對佛陀、本尊或上師的尊敬。

ngondro 四加行(前行) (T. "preliminary"): The four foundations, or preliminary practices, of Vajrayana Buddhism. They consist of refuge and prostrations, Vajrasattva's mantra, mandala offerings, and guru yoga. 金剛乘佛法之四基本,前行修習,包含了皈依與頂禮、金剛薩埵咒、壇城供養及上師相應法。

Nirmanakaya 化身(化現身) (S.; T. tulku, "emanation body"): The buddha who takes form in a physical body. see Trikaya. 以肉身示現之佛陀。

nirvana 涅槃(超越痛苦) (S.; T. nya ngen le depa, "gone beyond suffering"): According to the Hinayana tradition, nirvana means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and of conflicting emotions, and therefore freedom from compulsive rebirth in samsaric suffering. According to Mahayana tradition, this Hinayana nirvana is only a way station. Complete enlightenment requires not only the cessation of ignorance but also the compassion and skillful means to work with the bewildermen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依據小乘傳統,涅槃意為無明與煩惱的止息,故不再被迫再生於輪迴痛苦中,依大乘而言,此種小乘的涅槃,只是其中一站而已,完全的證悟不僅需要無明的停止,還要慈悲與方便善巧,來幫助眾有情的困難。

Nyingma 寧瑪 (T., "ancient ones"): One of the four major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The original form of Vajrayana Buddhism brought to Tibet in the eighth century by Padmasambhava(Guru Rinpoche) and others.Practitioners are called Nyingmapas. (古老的)西藏佛教四大派之一,乃蓮師及其他成就者在第八世紀帶至西藏的金剛乘佛教之最初形式,其行者稱為“寧瑪巴”。

Madhyamaka 中觀(梵文):古印度佛學思潮的四大系統之一。中觀又稱中道,祖師為龍樹尊者、或稱龍樹菩薩。最著名的辨證在於確立一切人事物的究竟無我性、以及主張兩種真理的「中道」(middle way),兩種真理指的是約定俗成和究竟絕對的真理,中道意指著不落於兩種邊見:存在主義或恆常主義(常見)、虛無主義(斷見)。分為應成派與自續派。

MEG, magnetic field recording 腦磁波檢查圖:計算與腦波圖電場有關的磁性物體之紀錄圖。

Mahayana 大乘(梵文):字面為「偉大的車乘」。古印度佛教分為兩大派別,一者大乘、一者小乘。大乘主要流傳於西藏、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特徵在於強調幫助他人、慈悲待人的重要性,對於其他有情眾生的福祉必須要有普遍性的責任感,並認為這是成佛證悟的要素。譯註:Hinayana(梵文)目前不稱「小乘」而稱「南傳佛教」或「上座部」(以免有輕蔑之嫌),主要盛行於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地。

Meitreya 彌勒佛、彌勒菩薩(梵文):賢劫千佛的未來佛(於釋迦牟尼佛之後將於人間成佛教導眾生),諸佛慈愛的具體化現,「彌勒」的意思為「慈愛者」(所以也有人翻譯為「慈氏」)。另一位同名的人,則是諸多大乘重要論書的作者。

Marpa 瑪爾巴尊者(1012-1097)(藏文):翻譯多部印度和尼泊爾的經典,並成為噶居派的創立者。馬爾巴大譯師將密集金剛密續和許多重要的密續法教帶入西藏。他有眾多弟子,最重要者為密勒日巴尊者,後者是西藏史上最為著名的瑜伽士。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1040-1123)(藏文):藏傳佛教裡最受尊崇的人物之一。密勒日巴尊者年少曾為惡毒的魔法師,殺死了許多人。之後求教於馬爾巴尊者,經過多年的磨難與獨修才清除了惡業,不僅得到證悟也成為有名的上師。他隨興自發的的詩集被收藏於《密勒日巴十萬證道歌》(Hundred Thousands Songs of Milarepa),他的自傳更是西藏文學最有名而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

mindstream 心相續 (梵文santana): 我們的片刻心識,前生後起、連續如流,稱之為心智的相續體。由前念使後念產生,這些從不間斷的心智片刻如「流水」一般經歷過死亡、中陰、投胎的三個過程。

Mahamudra 大手印 (phyag rgya chen po): 噶居派的最高見地法門。

Mani 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共有六字,嗡瑪尼貝美吽(OM MANI PADME HUNG)。

Mantra 咒、咒語、真言 (sngags): 以字語或種子字組成的段句,與特定的觀修本尊有關,而持誦本尊的心咒乃是密乘觀修的主要修持。

Mahayana 大乘:佛教的三乘之一,所強調的重點在於現象的空性、慈悲的生起、佛性的了悟。

Mantra 咒語、真言:一般的意思為神聖的聲音或唱頌,特指金剛乘裡與某位本尊相關的一種或一串聲音。為一種保護我們心性不受干擾的形式,作者形容它是一種擬音的、原型的、本初的聲音。

Mara 魔:字義為死亡或摧毀,是梵文、也是巴利文。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當他在菩提樹下禪修時,「魔」便以死亡的化身來打擊佛陀,然而之後被佛陀所降伏,佛陀也因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來說,「魔」指的則是干擾行者證悟的障礙、以及世界的負面力量。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為西藏著名的瑜珈行者、與詩人。他的師父即是在第十一世紀將噶舉派由印度帶至西藏的馬爾巴大譯師(Marpa)。在跟隨馬爾巴大師多年之後,密勒日巴尊者便長期於偏遠的山洞裡獨自閉關而成為苦行的瑜珈士。在他即身成就之後,他的傳奇生平成為西藏人民口耳相傳的重要故事之一,而他所寫下的美妙證道歌也在近代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香巴拉出版社所印行的書籍在內。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佛教:字義上為「較大的車乘」,指的是在古印度所發展出來的兩大佛教宗派之一,另一個為小乘佛教。一般來說,比較北方而修持佛教的國家,例如西藏、中國、日本、與韓國,主要修持的便是大乘佛教這個支派,而它的關鍵特色就在於強調必須生起為利一切眾生而來發願成佛的利他心與慈悲心,也就是一種普遍性的責任感。見Hinayana。

Maitreya 彌勒佛:彌勒佛的名號為「慈氏」,是未來佛,也是諸佛慈心的化身。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位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印度佛教大師,他所成立的瑜珈行派為「唯識宗」的基礎,他也撰寫了相當多部的重要大乘經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彌勒菩薩五部論頌》,分別為《現證莊嚴論頌》、《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以及《究竟一乘寶性論頌》。

Mandala 曼達、曼達拉:在一般的用法中,曼達、曼陀羅指的是一種宇宙的象徵,所展現的特色為某幾個密集的中心環狀、以及具有對稱性的圖案。而在不少佛教的禪修法門中,曼達也被當作是專注念頭的視覺工具,也就是觀想的對象。以後者來說,曼達所經常代表的便是禪修者自心的清淨狀態。

Manjushri 曼殊、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乃是代表智慧的菩薩,也是諸佛觀照覺智的化身。傳統上來說,文殊菩薩佛像的一般形象,便是他的右臂持有代表智慧的劍,左臂則持著一朵烏巴拉蓮花的莖幹,花上所放的正是諸佛智慧總集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般若波羅密多」意思是「智慧的圓滿」)。

Mental scattering(心智)散亂:這是一種障礙行者使自心安住於禪修狀態的心智掉舉(興奮)現象。這種散亂之所以出現,乃因為行者的心受到外在對境的干擾。它乃是一種由於行者被對境所吸引、或有所貪著的表現,也會使原先可能達到的專注境界因而喪失或動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Mental sinking(心智)昏沈: 心智昏沈與心智散亂同樣都是障礙行者安住禪修的主要現象之一。它包括了一些障礙禪修的心智狀態,例如愛睏、遲鈍、嗜睡等等。主要的顯現就是當行者經驗到低層次的能量與警覺力時、而有一種低落而疲倦的感覺。在佛教的禪修指導中,將心智昏沈視為一種較為細微形態的心智散亂。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Method 方便法門: 在大乘佛教中,方便法門特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菩薩增長和生起悲心及利他事業有關的所有層面。與方便法門相對的便是智慧法門,後者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生起空性觀照力直接有關的層面。以菩薩的六度或六波羅密多來說,前五者屬於方便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後一者則為智慧法門(般若或智慧)。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真實的修行道,必須包含方便與智慧的圓滿合一。這種結合有時也被稱為「悲智雙運」。見Bodhisattva ideals;Two truths;Wisdom。

Metta 或是 Maitri慈心、慈愛: 如果我們說悲心乃是想要分擔眾生痛苦的意願,那麼慈心便是想要他人得到快樂的真誠心願。慈心與悲心相同,都是真正利他而以他人福祉為考量的,乃是經由對於他人的深度同理心所生起的。

Milarepa 密勒日巴尊者(一0四0年至一一二三年): 身為西藏的著名詩人與聖者,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乃充滿了各種的奮鬥歷程,他對於上師馬爾巴大譯師更具有專一的虔誠心,也由於他長年在洞穴中禪修的了悟覺受,使得他成為西藏人民家喻戶曉而代代相傳的心靈導師。他所記錄心靈覺受的證道歌,由張澄基教授(Garma C. C. Chang)翻譯成英文,並集結成書:《密勒日巴尊者的十萬首證道歌》(The Hundred Thousand Songs of Milarepa,由Shambhala香巴拉出版社於一九七七年發行),以及《飲入山泉》(Drinking the Mountain Stream,由Wisdom智慧出版社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彌勒(MAITREYA,梵)(byams pa བྱམས་པ།,藏)。「慈氏」。八大心子之一,也是下一尊未來佛,現駐在兜率天。

慈氏獅吼、彌勒獅吼(MAITRISIMHANADA,梵)(byams pa seng ge’i sgra བྱམས་པ་སེང་གེའི་སྒྲ།,藏)。菩薩名,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譯註:經查內文,僅出現於《彌勒大獅吼所問經》的經名中,且拼音為Maitrimahasimhanada。]

大人相、隨形好(MAJOR AND MINOR MARKS)(mtshan dpe མཚན་དཔེ།,藏)。佛之色身特有的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

曼達拉娃(MANDARAVA,梵)。空行母之一。印度沙霍(Zahor)國王之女。曼達拉娃為蓮花生大士的五大明妃弟子之一,亦為其法教的主要持有者之一。

妙吉祥菩薩(MAÑJUSHRI,梵,音譯:文殊師利,常稱:文殊菩薩)(’jam dpal འཇམ་དཔལ།,藏)。「柔和且吉祥」。體現諸佛般若與智慧之菩薩。

妙吉祥稱(MAÑJUSHRIKIRTI,梵)(’jam dpal grags pa འཇམ་དཔལ་གྲགས་པ།,藏)。「與妙吉祥(文殊)齊名者」。據說為香巴拉(Shambhala)淨土的第八位國王,將時輪金剛(Kalachakra)教法統整為當今《時輪密續》的形式。

妙吉祥友、文殊友(MAÑJUSHRIMITRA,梵)(’jam dpal bshes gnyen འཇམ་དཔལ་བཤེས་གཉེན།,藏)。「與妙吉祥(文殊)為友者」。大圓滿傳承的一位重要印度大師。

咒、真言(MANTRA,梵)(sngags སྔགས།,藏)。殊勝證悟以聲音的方式顯現:在密咒乘儀軌中所念的一連串音節,能保護行者的心免於世俗感知,並迎請智慧本尊。在梵語中,「咒」的意思為「能解脫心者」。

魔(MARA,梵)(bdud བདུད།,藏)。魔祟。泛指造成修行與證悟障礙的誘惑者。請見「魔」。

福德(MERIT)(bsod nams བསོད་ནམས།,藏)(punya,梵)。二資糧中的第一個。「福德」一詞有時也用來略譯藏文的「善德、善業」(dge ba དགེ་བ།,藏)和「(為未來所積之)善根」(dge rtsa དགེ་རྩ།,藏)。

須彌山(MERU, MOUNT)(ri yi rgyal po ri rab རི་ཡི་རྒྱལ་པོ་རི་རབ།,藏)。古印度宇宙學中的一座巨山,頂處比山腳來得寬廣,由此而形成世界的中心,四大洲坐落於周圍。

心相續(MINDSTREAM)(rgyud རྒྱུད།,藏)。字義為「連續」。也譯為「自相續」、「心」、「相續」、「存在的狀態」。表示補特伽羅(個別眾生)從這一剎那到下一剎那、從這一世到下一世的面向,所以也包括了個人所貯藏的善惡之業和好壞習氣。

N

Nagarjuna 龍樹菩薩 (藏文拼音 klu grub):印度的大哲學家。

Nagi Gompa 納吉貢巴 (藏文拼音 na gi dgon pa):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隱居處,靠近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Naked ordinary mind 赤露平常心 (藏文拼音 tha mal gyi shes pa rjen pa)

Namo Mahamudraye 南無摩訶慕札耶(梵文):禮敬大手印。

Naropa 那洛巴(藏文拼音 na ro pa) :帝洛巴的大弟子,是噶舉傳承中瑪爾巴的上師。

Natural face of dharmakaya 法身本然面貌 (藏文拼音 chos sku’i rang zhal)

Natural face of ground Mahamudra 基大手印的本然面貌 (藏文拼音 gzhi phyag chen gyi rang shal)

Natual face of mind 心的本貌 (藏文拼音 sems nyid rang zhal)

Neither Presence nor Absence [of conceptions] 非想非非想處天 (藏文拼音 ['du shes] yod min med min):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我的感知既非無也非有」的念頭中。

New School 新譯派 (藏文拼音 gsar ma):新譯派有噶舉、薩迦、格魯。{譯註:專指從譯師仁欽桑波時期開始所出現的藏傳佛教派別,相對於舊譯派的寧瑪教派。}

Niguma 尼古瑪 (藏文拼音 ni gu ma):偉大的印度女性上師,也是瓊波拿究(Khyungpo Naljor)的老師。

Nihilism 斷見、虛無主義 (藏文拼音 chad lta):字面的意義為「中斷的見地」。空無的極端見解:沒有投生或業報,以及死亡之後沒有心的存在。

Nine dhyanas of absorption 九次第定 (藏文拼音 snyoms 'jug gi bsam gtan dgu):四禪那、四無色定,以及聲聞者的滅盡定。

Nirmanakaya 化身、化現的身體 (藏文拼音 sprul sku):佛三身中的第三者。證悟者可調服眾生且可為眾生所看見的面向。

Nirvana 涅槃 (藏文拼音 mya ngan las 'das pa):下品涅槃指的是小乘修行者從輪迴中解脫。當談到佛時,「涅槃」是指證悟的大無住境界,既不落入輪迴的極端,也不落入阿羅漢所證得的寂滅消極狀態。

Nonarising essence 無生體性 (藏文拼音 gshis skye ba med pa)

Non-Buddhist extremists 外道邊見者 (藏文拼音 mu stegs pa):遵從恆存主義(常見)或虛無主義(斷見)此狹隘觀點的哲學老師。

Nonconceptual wakefulness 無分別覺智 (藏文拼音 rnam par mi rtog pa'i ye shes)

Nondistraction 無散亂 (藏文拼音 g yengs med):不偏離持續的修持。

Nonfabrication 無造作 (藏文拼音 bzo med)

Nonfixation 無執念 (藏文拼音 'dzin med):不執著於主體與客體的狀態。

Nonmeditation 無修 (藏文拼音 sgmon med):不執著於所禪修的客體,也不執著於能禪修的主體。另外也指大手印的第四個階段,於此階段,已沒有要進一步「禪修」或「修習」的東西。

Notes on Vital Points《要點筆記》 (藏文拼音 gnad kyi zin tig) :大手印的經典。

Nothing Whatsoever 無所有處天 (藏文拼音 ci yang med pa):四無色界的第三重天,處於「一切都沒有了!」的念頭中。

Nyingma tradition 寧瑪傳承 (藏文拼音 rnying lugs):主要於藏王松贊干布治國期間以及後續直到仁欽桑波譯師之前,所翻譯並引介到西藏的教法。

Nirmanakaya 化身(梵語):又稱為「應化身」,顯現為人或其他形體,以引導一般眾生的佛身。

Nagarjuna 龍樹菩薩(西元第三世紀) (T. klu sgrub): 偉大的印度上師,有系統的整理無上般若智慧(Prajnaparamita)法教,創立中觀(Madhyamika)學派。

NgulchuThogme Zangpo 俄邱督美藏波 (1295-1369): 偉大上師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當派著名的上師,《佛子三十七行》的作者。

Nirmanakaya 化身 (T. sprul sku): 慈悲與方法的面向,透過化身,未覺醒的眾生能夠感受到佛,佛也能夠與眾生溝通,給予他們幫助。

Nirvana 涅槃 (T. myang ngan las ‘das pa): 梵文字眼在藏文的翻譯是:「超越苦」,指的是根據聲聞乘或大乘修行而達到覺醒的各種不同層次。

Nyungne 齋戒 (T. bsnyungs gnas): 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淨化修行。修心包含唸頌咒語、嚴格的禁食,以及大禮拜。

negative act 惡行:所有刻意造成他人痛苦的惡行,會於自心中留下更多痛苦的痕跡,且將決定我們在此世間的經驗以及對這世界的看法。

Nagarjuna 龍樹菩薩、龍樹尊者(西元第二世紀左右)(梵文):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論師之一,據說在龍族的土地上取得了《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criptures),並依此建立了中觀的學說。另有一位同名者,他是重要的密續作者。

Naropa 那洛巴尊者(1016-1100)(梵文): 原是北印度那瀾陀寺佛學院的有名學者,之後放棄了職位與聲望,求教於印度行乞的瑜伽士帝洛巴尊者。經過十二年的磨難,有一次帝洛巴尊者用拖鞋打了那洛巴尊者一下,大手印的法便這樣傳授給他。那洛巴尊者後來成為馬爾巴尊者的上師,因此成為西藏許多無上瑜伽密續重要修行的祖師。

natural pristine awareness 自然本初覺性:大圓滿和大手印的系統中所稱平常凡心的本質。當我們能認識自然的本初覺性,便知道輪迴與涅槃的一切外顯都是這種覺性的展現。

neuron 神經元:神經元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訊號單位。典型的神經元是透過軸突而將電流化學的訊息傳送給別的神經元,並且經由樹狀突等纖維而接收訊息。

New Translation lineage 新譯派、後譯派:西元第八與第九世紀於西藏流傳的佛教派別被稱為舊譯派(寧瑪派),新譯派則是第十世紀之後於西藏流傳的顯教與密教稱之。依據不同的梵文經典、有時也有相同的根源,新譯派後來出現三個支派,由卓米譯師創立的是薩迦派,由馬爾巴譯師創立的是噶居派,由印度阿底峽尊者創立的是噶當派,後者再由宗喀巴大師改革為格魯派。

nirvana 涅槃(梵文):字面為「超越一切痛苦與苦惱」,指的是不再痛苦也沒有苦因的極度自由。唯有當我們清除所有負面的心智狀態、煩惱障與所知障也不再作用時,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此又被稱為停止或解除。

Nyingma order 寧瑪派:字面為「古老者」,這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派。大約在第八世紀後期由印度禪修大師蓮花生大士(蓮師)傳入西藏,特別以大圓滿的法教聞名。

Ngondro 加行、前行 (sngon 'gro):字義為「預備」、「基礎」、「先前」。能令修行增長的基礎修持。

Nirmanakaya 化身 (sprul sku):顯現身,乃慈悲與方便之體,以此身形,佛陀便可讓未證悟者得以見到,並可因此教導與幫助他們。

Nirvana 涅槃 (myang ngan las 'das pa):藏文中對這個梵文的翻譯為「超越痛苦」,指的是根據小乘或大乘修行所證得的不同層次之證悟。

Nyingma 紅教、寧瑪巴 (rnying ma):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中最古老的一派,於第八世紀由蓮師所創。(譯注:蓮師、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師,指的都是於第七世紀將佛教由印度傳至西藏的偉大上師。)

Nagarjuna 龍樹菩薩、龍樹尊者: 龍樹菩薩可說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於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常被視為大乘佛教的創派祖師。即使到了今日,在許多佛教思想的哲學議題上,他所撰寫的宗教與哲理著作仍然保有最高的權威性,例如《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他最著名的偈頌便是《中觀論頌》,這乃是一部關於佛教空性哲理的著作,也成為後來諸多相關著作的基礎所在。英文版的翻譯可見於Frederick Streng所寫的《空性:宗教意涵的研究》(Emptiness: A 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美國Abingdon Press於一九六七年發行);或是Kenneth Inada所寫的《龍樹菩薩:根本中頌翻譯版》(Nagarjuna: A Translation of His Mulamadhyamaka-karika,東京Hokuseido Press於一九七0年發行);以及Jay Garfield所寫的《中道之根本》(Fundamentals of the Middle Way,牛津Oxford University Press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Nirmanakaya 化身、應化身、變化身:佛陀之化現身。見Three Kayas。

Nirvana 涅槃 (巴利文為Nibbana):字面上的意義為「超越苦痛與悲苦」,涅槃指的是全然離於痛苦與苦因的大自在狀態。這樣的大自在,唯有當一切情緒與心智的煩惱皆已停止滅息,方能達到。因此,涅槃有時也被稱為nirodha,意思是真實的滅止,或是moksa,意思是解脫、解放、解除。

No-self 無我 (梵文為anatman): 「無我」的教義,有時被翻譯為「無靈魂」、「無自我」,乃是佛教的重要哲理觀之一。 簡單來說,佛陀觀照到一切眾生之所以充滿煩惱而輪迴投胎,乃是根源於眾生以為擁有恆常而永存「自我」的錯誤信念。 由於這種對於缺乏自我的觀照,因而開展了離於痛苦而不再輪迴的解脫之門。在佛教中,對於佛陀這個主要的見解,不同的宗派也有著不同的詮釋。見Anatman;Emptiness。

Nyingma 寧瑪巴:藏傳佛教最早成立的教派,於第八世紀由蓮花生大士所創。


龍族(NAGA,梵)(klu ཀླུ།,藏)。居住在水中或地下的一類巨蟒狀眾生(屬於畜生道),擁有神通力和種種財富,最為大力的龍王則具有眾多龍頭。在印度神話學中,龍族會被大鵬金翅鳥所掠食。

龍樹尊者(NAGARJUNA,梵)(klu sgrub ཀླུ་སྒྲུབ།,藏)。「其成就與龍族有關」。第一、二世紀偉大的印度大師與深見派祖師,他在龍族界中重獲佛陀的般若(般若波羅蜜多)法教,其所撰著的多部論典,皆成為倡導中觀學派(Madhyamika,亦稱中道,Middle-Way)思辨體系的根本典籍。

難陀尊者(NANDA,梵)(dga’ bo དགའ་བོ།,藏)。「喜樂的」。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儘管一度迷戀嬌妻,最後仍克服慾望而證得阿羅漢果位。

那羅延(NARAYANA,梵)(sred med bu སྲེད་མེད་བུ།,藏)。「離貪」。世間八大守護神之一,為毗濕奴(Vishnu)的化現,擁有大力之勇士。

新密者(NEW TRADITION)(gsar ma pa གསར་མ་པ།,藏)。第十世紀起,依循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譯師等人所翻譯與弘傳的密續信眾。除了舊譯寧瑪派之外,藏傳佛教的其他所有傳承皆屬於新密。

新譯派(NEW TRANSLATIONS)。請見「新密者」。

斷見(NIHILISM)(chad par lta ba ཆད་པར་ལྟ་བ།,藏)。否定有過去世和未來世、因果法則等的見地。此為中觀論師所破斥的邊見之一。

尼居達羅山、持地山(NIMINDHARA,梵)( mu khyud ’dzin མུ་ཁྱུད་འཛིན།,藏)。「環緣」。環繞須彌山的最外圍山脈。

涅槃(NIRVANA,梵)(mya ngan las ’das pa མྱ་ངན་ལས་འདས་པ།,藏)。字面的意義為「超出痛苦」或「苦難的超越」。儘管這一詞可粗略解釋為輪迴的違品、佛教徒的修行目標,但需要了解的是:不同法乘對「涅槃」的理解大不相同:在基乘中,阿羅漢證得的寂滅涅槃,與佛陀正等正覺、超越輪涅的「不住涅槃」,是極為不同的。

無垢吉祥(NISHKALANKASHRI,梵)(snyogs med dpal སྙོགས་མེད་དཔལ།,藏)(Unsullied Glory)。請見「無垢金剛」(Nishkalankavajra)。

無垢金剛(NISHKALANKAVAJRA,梵)(snyogs med rdo rje སྙོགས་མེད་རྡོ་རྗེ།,藏)(Unsullied Diamond)。印度的作者和(譯成藏文的)譯師,譯作包括幾部密續相關的論著,其中有一部和供曼達的儀式(mandala-offering ritual)有關。

O

Obscuration of dualistic knowledge 所知障、二元知見的遮障 (藏文拼音 shes bya'i sgrib pa):執著於主體、客體與行為(作者、受者、所作)的細微遮障。

Old and New Schools 新、舊譯派(新、舊學派) (藏文拼音 rnying ma dang gsar ma):在印度並沒有新、舊學派,這些名詞指的是佛法在西藏的早期與後期弘傳。到藏王赤饒(King Triral)為止的翻譯稱為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藏文拼音 snga 'gyur snying ma),在這之後的則稱為後期翻譯的新譯派 (藏文拼音 phyi 'gyur gsar ma)。一般公認洛千仁欽桑波 (藏文拼音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是新密咒派的第一位譯師。

Old School of the Early Translations 早期翻譯的舊譯派 (藏文拼音 snga 'gyur rnying ma):與「寧瑪傳承」相同。

Omniscience 遍智、一切智智 (藏文拼音 rnam mkhyen, thams ca mkhyen pa):與完全證悟或佛果相同。

One Taste 一味 (藏文拼音 ro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三階段。

One-pointedness 專一 (藏文拼音 rtse gcig):大手印修持的第一階段。

obscurations, two 二障 (T. drippa nyi): Conflicting emotions that obstruct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fundamental ignorance (primitive beliefs about reality) that obstruct omniscience. 煩惱障阻礙了痛苦的解脫;所知障阻礙了全知。

obscure phenomena 不現前分(隱蔽分): 印度與西藏佛教的現象認識論把現象分類為三種,這是其中之一。經由有效的推論可以得知這類被遮蔽的現象,但是無法直接用感官來覺知。譬如,看到窗戶冒出濃黑密佈的煙霧,可以有效推論這個房子裡面必然著火了。[三分 / 三種現象:現前分、不現前分(隱蔽分)、最極隱蔽分 manifest phenomena (mngon gyur, what is evident), hidden phenomena (lkog gyur, what is hidden), and extremely hidden phenomena (shin tu lkog gyur, what is extremely hidden)]

obstruction to knowledge 所知障: 造成輪迴一切痛苦的根本無明癡迷,使得眾生無法了解一切現象的無主體性。一旦清除了所知障與煩惱障,便能具有全知的智慧。

occipital cortex、occipital lobe 枕骨皮質、枕葉: 大腦皮質最為前端的區域,與視覺感官的訊息處理有關。

Om, Am, Hum 嗡、啊、吽: 在金剛乘中最常用於觀想與咒語修持的種子字。在藏傳佛教裡,本尊所代表的並非是世俗的神祇,而是實相不同層面的各種能量,有時則可被觀想為頭上的「嗡」、喉間的「啊」、與心間的「吽」;(修持本尊的法要)而與本尊相應則可成就這個本尊所代表的能量。參見「點字」與「咒語」。


遮障(OBSCURATIONS)(sgrib pa སྒྲིབ་པ།,藏)(avarana,梵)。遮蔽佛性的因素。請見「二障」、「四障」。

鄔地亞那、鄔金(ODDIYANA,梵)(o rgyan ཨོ་རྒྱན།,藏)。蓮花生大士出生的空行聖地,於現今阿富汗與克什米爾之間。「鄔地亞那」(鄔金)也與「偉大者」、「第二佛」、「大上師」同等,皆為蓮花生大士的稱號。

羅剎(OGRE)(srin po སྲིན་པོ།,藏)(rakshasa,梵)。一類食人肉之惡靈(有時譯為「同類相食」,但羅剎不食同類)。

遍智、一切智智(OMNISCIENCE)(thams cad mkhyen pa 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藏)。「佛果」的同義詞。

遍智法王(OMNISCIENT DHARMA KING)(kun mkhyen chos kyi rgyal po ཀུན་མཁྱེན་ཆོས་ཀྱི་རྒྱལ་པོ།,藏)。遍知龍欽巴。

遍智法主(OMNISCIENT DHARMA LORD)(kun mkhyen chos rje ཀུན་མཁྱེན་ཆོས་རྗེ།,藏)。遍知龍欽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