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 kinds of cognition 七種心識(認知的七種分類)

出自Decode_Wiki
於 2022年8月6日 (六) 14:25 由 SSTC Seren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Seven kinds of cognition (Tib. བློ་རིག་བདུན་, Wyl. blo rig bdun) said to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ibetan epistemology by Chapa Chökyi Sengé: 據說是由洽巴卻吉森給引入西藏哲學的認識論。

  1. direct perception (མངོན་སུམ་, mngon sum) 現量識
  2. inference (རྗེས་དཔག་, rjes dpag) 比量識
  3. subsequent cognition (བཅད་ཤེས་, bcad shes) 已決識(再決識)──對於「藉由自身站得住腳的量」所已經了知的意義,再次加以了知的心識。例如:第一剎那已經現量見到瓶子,則第二剎那對瓶子的了知,就成為「已決識(再決識)」
  4. correct assumption (ཡིད་དཔྱོད་, yid dpyod) 伺察意──不透過經驗或邏輯,僅僅憑藉著一股腦兒對自己的對境加以耽著,執著其為真實而加以分別、觀察的心識。
  5. inattentive cognition (སྣང་ལ་མ་ངེས་, snang la ma nges) 見而不定識(現而不定識)──自己對境的自相雖然已經明顯呈現在根識之前,但卻無法對此自相的顯現產生決定。例如:專注於看某一色法時,雖然聽到聲音,但卻如同充耳不聞一般。
  6. doubt (ཐེ་ཚོམ་, the tshom) 猶豫識──對於自己的對境產生三心二意的一種煩惱心。例如:不斷地想「是嗎?或者不是吧?」「有嗎?應該沒有吧?」
  7. false cognition (ལོག་ཤེས་, log shes) 顛倒識──對於自己所執受的對境,產生錯謬理解的心識。例如:把眼前的白海螺看成黃色。

參考: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330536206 譯註:感恩張師兄提供上述譯詞和解釋,詳見《心類學》中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