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名相對照 P~T」修訂間的差異
SSTC foung0316(對話 | 貢獻) (→R) |
SSTC foung0316(對話 | 貢獻) (→S) |
||
行 1,864: | 行 1,864: | ||
Songtsen Gampo松贊岡波王。西藏第一位崇尚佛法的國王,在他的治理之下,西藏不僅政教穩固,也開始了一段延續兩百年左右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從第七世紀中期到大約西元八三六年、當最後一位嫡傳後裔隢帕千王Ralpachen被暗殺為止。他的功績包括使藏語得以書寫,以便將梵文佛經翻譯為藏文;定都於拉薩並在當地建造西藏最早期且最有名的大昭寺 (the Jok-hang),以便恭奉來自中國的妻子文成公主所帶來的殊勝佛像(the Jobo Rinpoche)、亦即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譯註:在中國則有個小昭寺,裡面放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的等身像)。作者在自傳式的回憶錄《生於西藏》一書中曾寫道:『在我回到蘇芒寺(Surmang monastery)的途中,經過了稱為「必」(Bi)的山谷,這裡在第七世紀時,松贊岡波國王曾經派遣大臣在此歡迎文成公主的來臨。當這些大臣在等候時,他們將佛經的一段刻在岩石上面;有些是藏文、有些是梵文‧‧‧而當文成公主來到這裡稍作休憩並看見這些經文時,她更加上了一個巨大的大日如來(毘盧渣那佛)之像在上面,超過二十英呎之高‧‧‧』。 | Songtsen Gampo松贊岡波王。西藏第一位崇尚佛法的國王,在他的治理之下,西藏不僅政教穩固,也開始了一段延續兩百年左右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從第七世紀中期到大約西元八三六年、當最後一位嫡傳後裔隢帕千王Ralpachen被暗殺為止。他的功績包括使藏語得以書寫,以便將梵文佛經翻譯為藏文;定都於拉薩並在當地建造西藏最早期且最有名的大昭寺 (the Jok-hang),以便恭奉來自中國的妻子文成公主所帶來的殊勝佛像(the Jobo Rinpoche)、亦即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譯註:在中國則有個小昭寺,裡面放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的等身像)。作者在自傳式的回憶錄《生於西藏》一書中曾寫道:『在我回到蘇芒寺(Surmang monastery)的途中,經過了稱為「必」(Bi)的山谷,這裡在第七世紀時,松贊岡波國王曾經派遣大臣在此歡迎文成公主的來臨。當這些大臣在等候時,他們將佛經的一段刻在岩石上面;有些是藏文、有些是梵文‧‧‧而當文成公主來到這裡稍作休憩並看見這些經文時,她更加上了一個巨大的大日如來(毘盧渣那佛)之像在上面,超過二十英呎之高‧‧‧』。 | ||
+ | |||
+ | Sadhu薩度、娑度。皆為音譯,乃是傳統印度以《吠陀經》為依歸的托缽修行人,派別眾多;另外也有聖者、有修之人的意思,或稱為「瑜珈士」。 | ||
+ | |||
+ | Sakya薩迦派。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乃以第十一世紀的創立祖師所在的西藏地名為名稱。 | ||
+ | |||
+ | Samadhi三摩地。禪修的安住力。專心一致、毫不分心地將心安住於所設對境的能力,為生起真正「止修」(奢摩他,Samatha)的前置狀態。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Vipasyana。 | ||
+ | |||
+ | Sambhogakaya報身、受用身、樂受身。佛陀圓滿資糧功德的化身。見Three Kayas。 | ||
+ | |||
+ | Samsara輪迴。一切有情眾生由於自身的業力與妄念,而無從選擇地輪轉於無止境的因緣存在循環中。輪迴乃是煩惱而未證悟的存在狀態。而四聖諦中所說的真實滅止,指的是這種因緣存在或輪迴的滅止,也就是解脫或涅槃的狀態。見Four Noble Truths;Nirvana。 | ||
+ | |||
+ | Sangha僧伽。這個用語指的是一群修持佛法的行者;或是出家僧眾與尼眾的團體;或是對於一切現象的空性具有直接了悟智慧的人。見Three Jewels。 | ||
+ | |||
+ | Selflessness無我性。見No-self。 | ||
+ | |||
+ |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西元前五六三年至四八三年)。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賢劫」中,出現的千佛之第四位佛。他生於古印度北方的釋迦族皇室,雖然身為一位王子,但因見到了眾生的苦痛,進而出家修行、證悟成道,他教導世人有關解脫與證悟成佛的經續道與密續道,並且創立了我們所知的佛教。「釋迦牟尼」的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者」。見Buddhahood;Sutra;Tantra。 | ||
+ | |||
+ | Shamatha奢摩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 ||
+ | |||
+ | Shantideva寂天菩薩。第七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寂天」的意思是「安詳的天神」,他撰寫了一部相當受到喜愛的大乘經典,稱為《入菩薩行論》(Bodhicaryavatara,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達賴喇嘛在他的開示當中,經常引述這本著名作品中的偈頌,因為它提供了行者有關修持菩薩利他修行道的詳盡指示。寂天菩薩另外也因對於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地能夠相當清楚地論辯與闡述而著名。他所撰寫的論頌還包括《學處要集》(Siksasamuccaya,Compendium of Practices,由法護等大師所譯)與《諸經要集》,前者稱為《大乘集菩薩學論》,後者稱為《大乘寶要義論》。從藏文翻譯的英文版,可見於Stephen Batchelor的《入菩薩行論》(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由位於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的西藏文物檔案圖書館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於一九七九年發行)。從梵文翻譯的英文版,則可見於牛津世界經典系列(Oxford World Classic series)的《入菩薩行論》(The Bodhicaryavatara,牛津出版社於一九九六年發行)。 | ||
+ | |||
+ | Sunyata空性。見Emptiness。 | ||
+ | |||
+ | Suffering痛苦(巴利文為duhkha)。在佛教的解釋裡,「痛苦」所指不僅包括身體感官層次上的苦痛、還有更重要的是心理與情緒上的煩惱。它同時也包含了許多世間經驗特有的經常無趣性與令人不滿性、所帶給人們的廣泛感覺。因此,在經文中提到了三種型態或層次的痛苦:(一)苦苦,痛苦之苦,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痛苦經驗;(二)壞苦,變化之苦,我們平常認為是愉快的一切經驗、卻不是恆久不變的;(三)行苦,輪迴之苦。第三種指的是一個未達證悟的存在體所經歷到的一種不滿、習於痛苦、又受制於妄念的基本狀態。見Duhkha;Four Noble Truths;Samsara。 | ||
+ | |||
+ | Sutra經文、佛經、經續。梵文的音譯,指的是所有記載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經典。因此,傳統上它通常被放在經名的字尾,以代表這部經典是由佛所說的真實言語。以後者的用法來說,經續便是相對於密續的稱呼,指的是一般性、非秘傳的大乘佛法以及相關的修持法門。見Tantra。 | ||
於 2017年7月25日 (二) 23:15 的修訂
說明:以下僅以英文開頭字排序,第二字以後並未排序。
來源: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233053901
備註:敬請來信指正或建議 serenalotus@gmail.com,謝謝!
P
pacifying
息災事業
padma family
蓮華部
Padmajala
蓮花王
Padmasambhava, Guru
蓮花生大士/蓮師(上師)
pain
苦諦:四聖諦之一
Pali
巴利文
Pantida
班智達/大智者
paramitas, six
波羅蜜多:六度
Paramita vehicle
波羅蜜多乘
parinirvana
涅槃
Passing stains
暫時的染污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過去、現在、未來
path
道/道諦/修行次第
Path (of Cessation)
道諦:四聖諦之四
Path and Fruit
道果:薩迦派主修法
Path Mahamudra
道大手印
Path of Accumulation
資糧道
path of accumulation
聚善道/資糧道:五道之一
Path of Cultivation
修道
Path of Fulfillment
圓滿道
Path of Joining
加行道 Paths of Learning
有學道
Path of Liberation
解脫道
path of meditation or cultivation
禪定道:五道之四
Path of No-learning
無學道
path of no more learning
無學道:五道之五
path of preparation
雙運道/淨化道/前行道
path of secret mantra
密咒道
path of seeing
視覺道:五道之三
Path of Seeing
見道
path of tantras
密續道
path of union or joining
雙運道:五道之二
path of vision
現觀道/淨觀道
Paths and bhumis
地與道
patience
忍辱:六度之三
peaceful deities
寂靜尊
pecha
教本/書本
perception
想蘊:五蘊之一
perception of flavor
味:六塵/六境之一
perception of form
色:六塵/六境之一
perception of mind
法:六塵/六境之一
perception of sensation
觸:六塵/六境之一
perception of smell
香:六塵/六境之一
perception of sounds
聲:六塵/六境之一
Perfect buddhahood
圓滿佛果、正等正覺
perfecting oneself
成就自身
perfection
圓滿
performance tantra
行部:第二外密
Permanent or annihilated
永恆或斷滅
persecutions
宗教迫害
Perseverence Boddhicitta
行菩提心
Personal experience
自顯、個人經驗
Personal manifestation
自顯、個人顯現
pervading the sky
遍佈虛空
phenomena
外相
Phenomena
現象;法
Philosophical Schools
學派。四個佛教思想學派
physical Phenomena
情器世間
poisons, five
五毒:貪瞋痴慢疑
poisons, six
六毒:貪瞋痴慢疑惡見
pore
毛孔
positive action
善行/善業
post-meditation
座下瑜珈
Postmeditation
後得、座下
Potala Mountain
普陀拉山
Powa
破瓦法/遷識法
practice
修行
Practice Lineage
實修傳承
practitioner
行者
prajna
般若:tantric wisdom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智慧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圓滿
Prajnaparamita Sutra
般若波羅蜜多經/心經
pramana
空觀
prana
氣
Pratimoksha vows
別解脫戒:八次第在家及出家戒律
Pratitya-samutpada
緣起/十二因緣
Pratyekabuddha
辟支佛/緣覺佛
Pratyekabuddha
辟支佛、緣覺、獨覺
prayer
祈請文
precepts
戒律
Precious Word Empowerment
句義灌、珍貴的詞句灌頂
Preliminary Practices
前行法:密續四加行
Preliminaries
前行、加行
preparation
前行:菩薩修行次第之一
preparation
前行:修法次第
presentness
當下
Pretas
餓鬼道
pride
慢:五毒之一
pride of being the deity
本尊佛慢
primordial awareness
本初明覺
primordial continuous mind
本初相續心:密續中所指心之空明無別性
primordial knowing
本初存在的智慧
primordial purity
本初清淨
primordial wisdom
本初智慧
prostration
頂禮
protection circle
保護輪
protectors, dharma
護法
puja
修法
pure perception/vision
淨觀
purification
除障/淨化
Purifying the obscurations
清淨遮障
purity
純淨
波羅蜜多乘 (Paramita vehicle;藏文拼音 phar phyin gyi theg pa):依據《般若波羅蜜多》的多部經典,修持五道與十地此漸道的經部體系。
暫時的染污 (Passing stains;藏文拼音 glo bur gyi dri ma):如來藏中本來不具有的遮障,有如天空中原本不具有的雲朵。
道大手印(Path Mahamudra;藏文拼音lam phyag rgya chen po):此時修行者趨近於認出如來藏,並運用此認出於自己的修持之中。
資糧道 (Path of Accumulation;藏文拼音 tshogs lam):五道中的第一道,強調要積聚福德、信心與正念。
修道 (Path of Cultivation;藏文拼音 sgom lam):五道中的第四道,此時修行者修持較高的菩薩行,特別是八正道支。
圓滿道 (Path of Fulfillment;藏文拼音 mthar phyin pa'i lam):與「無學道」相同。
加行道 (Path of Joining;藏文拼音 sbyor lam):五道中的第二道,此時修行者更接近對實相的了悟而就快與此了悟相合。{故又稱相合道。}
有學道 (Paths of Learning;藏文拼音 slob pa'i lam):五道中的前四道,此時仍然有著進步、修持與學習的概念。
解脫道 (Path of Liberation;藏文拼音 grol lam):大手印修持的道路。
無學道 (Path of No-learning;藏文拼音 mi slob pa'i lam):五道中的第五道,也是圓滿正等正覺的境界。
見道 (Path of Seeing;藏文拼音 mthong lam):五道中的第三道,即是證得初地菩薩果位,從輪迴解脫且了悟實相真諦。
地與道 (Paths and bhumis;藏文拼音 sa lam):五道與菩薩十地。
圓滿佛果、正等正覺(Perfect buddhahood;藏文拼音 rdzogs pa'i sangs rgyas):淨除所有過失與障蔽,以及圓滿所有證悟的功德。
永恆或斷滅(Permanent or annihilated;藏文拼音 rtag pa dang chad pa):「常見」的永恆不朽,或者「斷見」的停止存在。
自顯、個人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藏文拼音 rang snang):舉例為夢境經驗,這個詞彙有時候翻譯為「自己的投射」或者「自我展顯」(self-display)。
自顯、個人顯現(Personal manifestation;藏文拼音 rang snang):與個人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相同。
現象;法 (Phenomena;藏文拼音 chos, snang ba) :可以被經驗、思考或了知的一切事物。
學派 (Philosophical Schools;藏文拼音 grub mtha'):四個佛教思想學派:說一切有部(Vaibhashika)、經量部(Sautrantika)、唯識派(Cittamatra)、 中觀派(Madhyamaka)。前二者是小乘,後二者是大乘。
後得、座下 (Postmeditation;藏文拼音 rjes thob):一般而言,指投入感官感受與活動的期間。特定而言,指從心的本然狀態渙散時。
實修傳承 (Practice Lineage;藏文拼音 sgrub brgyud):該傳承中的上師強調對於教法的個人經驗,而非學者派的宣講經典 (藏文拼音 bshad brgyud)。參見「八大實修傳承」(Eight Practice Lineages)。
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圓滿 (Prajnaparamita;藏文拼音 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出世智」。洞察空性,超越對主體、客體與行為之執念的大乘教法。
辟支佛、緣覺、獨覺 (Pratyekabuddha;藏文拼音 rang sangs rgyas):「獨自證悟者」。在第二個小乘派別中,主要透過以顛倒次序來觀修十二因緣而達到圓滿的修行者。
句義灌、珍貴的詞句灌頂 (Precious Word Empowerment;藏文拼音 tshig dbang rin po che):參見「第四灌頂」(fourth empwerment)。
前行、加行 (Preliminaries;藏文拼音 sngon 'gro):共的外前行為四思量(轉心法);不共的內前行為皈依與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修誦、獻曼達,以及上師瑜伽的四乘以十萬次修持。
清淨遮障(Purifying the obscurations;藏文拼音 sgrib sbyong):淨除如來藏之遮蔽的靈性修持,例如不共前行中的觀修與持誦金剛薩埵心咒。
般若波羅密多、智慧佛母:梵語Prajnaparamita,圓滿智慧,菩薩行之第六度。對究竟實相的直接了悟。也可稱「智慧佛母」這位女性本尊。
護法:英文protector,已經解脫的本尊,能遣除障礙並創造修學佛法的善緣者。
淨土:英文pure land,佛意的化現。根據個人的願望和成就,修行者可以前往不同的淨土。淨土並非輪迴的一部份,不受痛苦所擾。轉生於淨土並不表示修行者已經達到全然的證悟,而是能讓修行者在成佛道上繼續進展。例如,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清淨的所緣物:英文pure support,使用於禪坐修持之中。佛像代表佛的身,經典代表佛的語,佛塔代表佛的意。
淨化:英文purification,現在世或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皆會在「含藏識」中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將會成熟,產生痛苦及修行的障礙。淨化法門可以清淨這些痕跡,以避免或減輕業報。具格上師可能會針對不同弟子而指示特定的法門,以淨化其惡業。
Patrul Rinpoche巴楚仁波切 (1808-1887):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Dzogchen Palge Tulku或Dza Paltrul。一位極為尊貴的上師,出生於東藏康區。他在當代所有最偉大的上師跟前學習,然後成為流浪隱士,住在山洞中,或者森林樹下,既沒有寺廟,也不擁有任何房屋。他不斷對愛和慈悲禪修,他認為這是心靈修行之根。他是菩薩道路活生生的代表,被視為是寂天大師的轉世。他的學問淵博,具有完整的記憶力,是藏傳佛法各門各派都尊重的修行者。他後來成為利美 -- 就是十九世紀開始的不分教派運動 – 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最著名的著作就是著名的《普賢上師言教》Kunzang Lama’I Zhel Lung。
Pure Land of Dewachen西方極樂世界淨土: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淨土。淨土就是佛菩薩之覺醒願望相應眾生功德所顯現的境域或世界。投生淨土的眾生可以迅速走向覺醒,永遠不會墮入輪迴的下三道。我們也應該了解,任何當下智慧所覺知的地方,其實就是淨土。
paramitas, six-(S.; T. parol tu chinpa, "gone to the other side"). The main practices of the Mahayana. They are generosity, moral conduct, patience, exertion, meditation or concentration, and insight. They are called "gone to the other side" because, through the nondualistic mind, they transcend karmic entanglements of conventional virtue.
六波羅密、六度。(到彼岸)大乘之主要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智慧,被稱為“到彼岸”乃因經由無分別心,它們超越定業的業力牽引。
path-(T. lam). The practitioner's way to enlightenment.
道。行者達到證悟之路。
pecha-(T.) Text.
教本、文本、經。
poisons-(T. duk). Conflicting emotions. The three root poisons are attachment, anger, and ignorance. The five poisons include also pride and jealousy, and the six poisons include also greed.
毒。煩惱(衝突的情緒)根本三毒乃貪瞋痴,再加慢疑為五毒,加惡見為六毒。
practice lineage-(T. drup-gyu) A name for the Kagyu lineage, which emphasizes its strong allegiance to meditation practice.
實修傳承。噶舉傳承之一名,強調要熱切獻身於禪定修持。
prajna-(S.; T. sherab, "knowledge"). The ordinary sharpness of awareness that sees, discriminates, and also sees through conceptual discrimination.
般若。(知識)知覺的普通敏銳性,用以看之、辨別之,並看透概念的辨別。
prajnaparamita-(S.; T. sherab chi parol tu chinpa, "perfection of knowledge"). The sixth paramita. Without prajna the other five transcendent actions would be impure.
般若波羅密多。(知識之完滿)第六度,無此,其他五波羅密將不清淨。
puja-see sadhana.
修法。
善行:英文positive act,根據業的法則,能在我們心中產生快樂的行為,即是善行。
Padmasambhava
蓮花生大士/蓮師(717-762)
Palden Lhamo
吉祥天母:大威德尊之佛母
peaceful deities
寂靜尊
Prajna Dakini
智慧空行
Prajnasimha
智慧獅/般若獅
Pyana Dorje
金剛手菩薩
Purbakilaya
普巴金剛
Padmasambhava蓮花生大士、蓮師(梵文;藏文Guru Rinpoche)。印度禪修大師,於第八世紀主導了佛法的傳入西藏。具有巨大的神通魔力而降服了西藏當地的精靈鬼怪,並因此將金剛乘於西藏弘傳。
parietal lobe頂葉。位於大腦皮質裏,前有額葉,後有枕葉,下面是顳葉。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體表感官與視覺空間的訊息處理。
pervasive energy遍行氣。身體主要的「氣」之一,在體內各處平均存在。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子斷層掃描法。能夠經由立體圖像而觀察即時腦部活動的科技。需將放射性物質注射入腦部,以作為該處活動的追蹤物。
powa頗哇法、遷識法(藏文)。見transfer of consciousness。
prana氣、風息(梵文)。字面為「風」或「呼吸氣息」的意思,指的是「心-身」系統之內遍佈的各種微細能量,能使這個系統活動。在佛教密續的修行中,可透過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各種修持來使修行人控制體內的氣。最微細型態的氣等同於最微細型態的心,也是密續修持的重點所在,當修行人能夠控制最微細的氣時,便能在最微細的層次來轉化自心。
primary cortices基本皮質、主要皮質。大腦皮質用來處理單式感官訊息的區域,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單一感官型態的專屬訊息。
primordial clear light本初淨光。見clear light。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本初心識。見very subtle mind。
pristine awareness本初覺性。處於自然狀態的心識,沒有受到概念架構的影響,離於希望也沒有懼怕,不做肯定也不做否定。超越各種分別,本初覺性等同於佛陀的心、也就是法身。
Prasangika 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梵文)。印度大乘佛教思潮的中觀支派。主要的論師如佛護大師與月稱菩薩。中觀應成派對於無主體性的論證,被大多數西藏學者認為是佛法教義最為精確的詮釋代表。中觀應成派不同於中觀自續派的地方,在於它不接受所謂獨立的演繹推論辨證法,因為在辯論中,任何用語的意義都會因詮釋者的用法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一切有關自性主體存在的假設都可被簡約為一種不被接受或不合理的結論(梵文prasanga,歸謬論證)。
Pratyekabuddha(rang sangs rgyas)辟支佛、緣覺佛:沒有上師協助而自行修持證悟的人,這類證悟者並不對他人傳授法教。
Parinirvana圓寂。與「涅槃」大體上同義,但指的是完全解脫的境界,大證悟、大自在。常用來描述佛法大師的去世,但也可指大師仍然在世時的解脫。
Pawo帕我。「勇士」、「戰士」、「武士」的藏文(音)。字義上為「勇者」,在香巴拉法教中所指為征服憤怒的人、而非進行戰爭的人。
Prajna般若。「證悟智慧」的梵文(音)。也可用來指能斷除無明的敏銳覺察力。
Pali Canon巴利文大藏經。這是佛教的《大藏經》或《三藏》(Tipitaka),也是南傳佛教所依據的佛陀開示總集。大部分的經文都已被翻譯為英文,並由「巴利經文學會」(Pali Text Society)所出版。
Parinirvana圓寂。佛陀(釋迦牟尼佛)於死時的最終涅槃時刻,地點為古印度北部的拘尸那竭(Kushinagar)。
Prana氣。梵文的原意為「風」或是「氣息」,以佛教密續來說,「氣」指的是使得我們這個心身和合體活蹦亂跳的各種細微能量。這些「風」或是心身能量,被視為遊走於各種身體的管道「脈」中,並且是一切身體與心智功能的整體部分之一。最細微型態的「氣」與最細微型態的「心」是互相對應的,因此密續修持的重點大多是想要掌控這種極為細微的氣息,以便在最細微的層次來轉化自心。依據密續的理論,無論在粗層次、還是在細層次都能掌握自身氣息的行者,將可操控這些氣息以來產生各種不同的作用,例如顯現化身。
Prasangika-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中觀宗的一個支派,又稱「隨應破派」,乃由佛陀波利(Buddhapalita,又稱「佛護」)依據龍樹菩薩著作所詮釋而著的《根本中論釋》而來。這個宗派的主張構成了藏傳佛教四大派的重要哲理基礎。見Nagarjuna。
Pure land淨土。在大乘佛教中,由於某位佛陀或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而以這種願力創造出來的清淨環境稱之;有情眾生可以發願前往投生於此,進而在較為吉祥的情境中完成修行道。「淨土宗」指的則是佛教修持的一個宗派(大多見於中國和日本),強調的是要全心修持以便投生於淨土。
Q
Qualified master
具格上師、具德上師
Queen Mahamaya
摩訶摩耶皇后
具格上師、具德上師(Qualified master;藏文拼音 bla ma mtshan nyid dang ldan pa):擁有正見且具有真正菩提心的人。
R
Radiant
發光地 Rainbow body
虹身、虹光身
rainbow body
虹光身
Rajagriha
王舍城:靈鷲山所在處
rakshas
邪靈之一(羅剎?)
rakta
忿怒甘露:鮮血甘露
Rasasama
一味:大手印四瑜珈之三
realization
了悟/開悟
Realization
了證、了悟
Realized
現前地
realized beings
開悟者
Realizing the view
了悟見地
Realm of Form
色界
realms, three
六道
realms, six
三界
realms of existence
六道眾生
rebirth, reborn
投胎轉世
recitations
唸誦/諷誦
recognition
認證
recognition of mind's nature
明心見性
refuge, objects of
皈依境
refuge, taking
皈依(受)
reincarnation
轉世/化身
rejoicing in virture
隨喜功德
Relative Boddhicitta
相對菩提心:願、行
relative truth
俗義諦/相對實義
relics
舍利子
remedy
解藥/對治
renuciation
出離心
requesting teachings
請法
Resultant Secret Mantra
密咒果乘
retreat
閉關
Rev., Reverend
敬愛的
Rinpoche
仁波切/珍寶上師
ripen all beings
成熟眾生
Ripening empowerments
成熟灌頂
rishi
忍辱者/苦行者
Rishi the Great
忍辱仙:佛陀名號之一
rituals
儀軌/儀式/修法
rituals for the dead
度亡之修法儀軌
root
根:修行次第/根本/根源
root guru
根本上師
Roots, Three
根本(三)
rosary
念珠
Royal seat of dharmakaya
法身王位
Royal throne of the three kayas
三身寶座
Rupakaya
色身、具有色相之身。佛的報身與化身的統稱。(P.183)
Rupakaya
形身:報身及化身之合??
發光地(Radiant;藏文拼音 'od byed pa):菩薩十地的第三地。
虹身、虹光身(Rainbow body;藏文拼音 'ja' lus):已經竭盡一切執取與執念的修行者,在死亡時,形成肉身的五大粗重元素消融回返其五大精華-五色光。有時會留下毛髮與指甲。
了證、了悟 (Realization;藏文拼音 rtogs pa):智識理解、覺受與了悟的第三個依序階段。
現前地 (Realized;藏文拼音 mngon du gyur pa):菩薩十地的第六地。
了悟見地 (Realizing the view;藏文拼音 lta bar rtogs pa)
色界(Realm of Form;藏文拼音 gzugs kyi khams):輪迴中的十七重天,包含四禪天的後三個以及五淨居。居住在色界中的眾生擁有光體,壽命極長且沒有痛苦的感受。
密咒果乘 (Resultant Secret Mantra;藏文拼音 'bras bu gsang sngags):以果為道用的金剛乘體系,相對於「因哲理乘」。參見「密咒」(Secret Mantra)。
成熟灌頂 (Ripening empowerments;藏文拼音 smin byed kyi dbang):令眾生的心續成熟,而能夠證得佛的四身的金剛乘灌頂。
法身王位 (Royal seat of dharmakaya;藏文拼音 chos sku'i rgyal sa):與圓滿佛果相同。
三身寶座 (Royal throne of the three kayas;藏文拼音 sku gsum gyi btsan sa):與圓滿佛果相同。
色身、具有色相之身(Rupakaya;藏文拼音 gzugs kyi sku) 。佛的報身與化身的統稱。
Radreng瓦君:也就是Dromtonpa種敦巴。
Rinpoche仁波切:直譯是「最尊貴者」;在藏傳佛法中,這是針對轉世喇嘛、寺廟住持,及珍貴上師的尊稱。
realization-(T. tokpa). The fruition of the path; the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or of a particular higher practice.
了悟。道的果位;證悟之達成或某特殊更高修持的成就。
realms, six-(T. rikdruk). All samsaric beings belong to one of the six realms. The higher realms are those of the gods, demigods, and humans. The lower realm are those of animals, hungry ghosts, and hell beings. In each realm there is a typical psychosocial pattern of jealousy, attachment, ignorance, greed, or anger).
六道。一切輪迴眾生皆屬其中之一,上三道乃天神,半神〈阿修羅〉及人類,下三道乃畜生,餓鬼及地獄道,各道中皆有一種基於六種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之一而投生的典型精神狀態〔*依順序為天─慢,阿修羅─疑,人─貪,畜生─痴,餓鬼─惡見,地獄─瞋〕。
refuge-(T. chap-dro). By taking the refuge vow, one formally becomes a Buddhist. One takes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Buddha as goal, Dharma as path, and Sangha as guide along the path.
皈依。經受皈依戒誓之後,即正式成為佛教徒,皈依對象為三寶─佛為目標,法為道,僧為道之指引。
rinpoche-(T.; "precious") A title used with the name of a high lama or as a form of address to him.
仁波切。〈寶貴的〉崇高上師其與名字合用之頭銜,或對其稱呼的型式。
root guru-(T. tsa-way lama). One of one's main gurus.
根本上師。行者主要上師之一。
Roots, Three-(T. tsa-wa sum). Guru, yidam, and protector.
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
Rahula
羅喉羅:1.蓮師三大護法之一(Asungma一髮母,Dorje Legpa, Rahula) 2.釋佛之子. 3. 84大成就者之一.
Rikzin
持明者
remote phenomena遮法、遠法。見obscure phenomena。
rupakaya色相身(梵文)。字面為佛陀「具有形式的身體」,包含報身與化身兩種佛陀的化現,前者只有高深的修行者能夠看見,後者則一般凡人都能看到(例如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見three kayas。
REM sleep快速動眼期睡眠。這個時期的睡眠特色,即是眼球的快速運動以及不同步的腦波紀錄圖。這是與作夢最有關聯的睡眠模式。
Rinpoche(rin po che)仁波切、珍寶:字義為「極為珍貴者」,藏傳佛教對於轉世上師、住持、與具德上師的尊稱之一
Rigden香巴拉國王,相傳能從他們的天宮看管人間的事物。象徵全然成就香巴拉法教中所強調的勇氣與慈悲的人。
Rinpoche仁波切。字面上的意義為「珍貴的人」,這個稱謂主要是用來稱呼轉世的上師、具有高度心靈了悟的上師、以及寺廟的住持等。見Tulku。
S
sacramental feast
聖供/八供
Sadaprarudita
常啼菩薩
Saddharmanusmirtbyupashthana Sutra
正法念處經/妙法聖念經
Saddharmapundarika Surta
妙法蓮華經
sadhana
法本/成就法
Sahaja Mahamudra
薩哈加大手印
sahajajnana
俱生智慧
Sakya
薩迦教派:藏密花教
Sakya clan
釋迦族
Sakyamuni, Buddha
釋迦牟尼佛:賢劫千佛之四
samadhi
三摩地
Samadhi
三摩地、三昧、定。
Samadhi of Courageous Movement
勇行定
Samadhi of Magical Illusion
如幻三摩地
Samadhi of First Dhyana
第一禪那三摩地
Samadhi of the Majestic Lion
獅子威三摩地
Samadhiraja Sutra
三摩地王經
Samaya
三昧耶;誓言
samaya-bond
三昧耶戒
Sambhogakaya
報身
sameness
如一
Sameness of space and wakefulness
空性與覺智不二
Samsara
輪迴
Samsara and nirvana
輪迴與涅槃
samsara is suffering
輪迴是苦:四思量之一
Samvara
三跋羅
sandal wood
檀香木
Sangha
僧:三寶之一
Sangye
佛陀
Sanskrit
梵文
Saraha
薩拉哈
Sarma
新教:指噶居、格魯、薩迦
school
教派:如噶居派
seal
手印:密續之雙運
second dissemination
二度傳法:於朗達瑪國王死後佛法再度傳入西藏
Secret conduct
密行
secret empowerment
秘密灌頂
secret mantras
密咒:與空慧之無別有關
Secret Mantra
密咒乘
sect
教派:如噶瑪噶居派
seed-syllable
種子字
Seeing the mind-essence
明心見性,看到心的體性
Self-aware self-knowing
自覺的自明了
Self-knowing mindfulness
自明了的正念
Self-entity
本體、我
Self-existing natural flow
自有本然流續
Self-existing self-knowing
自有的自明了
Self-existing wakefulness
自有的覺智、自生智
sentient beings
有情眾生
Seven aspects of union
七支和合
Seven bodhi-factors
七覺支
seven emblems of royalty
七皇寶
Seven Fold Offering
七支供養
Seven Points of Mind Training
修心七要
Seven thought states resulting from delusion
癡所生七性妄
Seven Wheels of Kshitigarbha Sutra
《地藏七輪經》
Shakyamuni, Buddha
釋迦牟尼佛:賢劫千佛之四
shamatha
止/奢摩他
Shamatha cessation
奢摩他寂滅
Shamatha that delights the tathagatas
令諸如來歡喜的奢摩他
Shamatha with attributes
有相奢摩他
Shamatha with support
有所緣奢摩他
Shamatha without attributes
無相奢摩他
Shamatha without support
無所緣奢摩他
Shambhala
香巴拉王國
Shantideva
寂天菩薩
shastras
論著
Shavaripa
夏瓦雷巴:大成就者之一
Shravaka
聲聞
Shravaka Buddhas
聲聞佛
Shravaka's samadhi of peace
聲聞的寂靜三摩地
shrine
神龕/祠堂
shrine master
事業金剛
shrine offering
供品
shunyata
空性
siddha
成就者
Siddhi
悉地、成就
siddhi
成就
Siddhartha
悉達多王子
Simhala
獅子國:古錫蘭
simplicity
離戲:大手印第二瑜加
Simplicity
離戲
Single circle of dharmakaya
法身單一明點
Single sufficient jewel
僅一即足之寶
Six classes of beings
六道眾生
Six collections [of consciousness]
六識
Six Doctrines of Naropa
那洛六法
Six Ornaments and the Two Supreme Ones
二勝與六莊嚴
six paramitas
六度/六波羅蜜多
six perfections
六度/六圓滿
six realms
六道
six sense objects
六塵
six senses
六根
six stains
六染汙
six yogas
六法
six yogas of Naropa
那洛六法
six-syllable mantra
六字大明咒
skandha
蘊
skandha of appraisal
想蘊
skandha of consciousness
識蘊
skandha of feeling
受蘊
skandha of form
色蘊
skandha of impulse
行蘊
Skandhas
蘊集
skill in means
方便善巧
skillful means
方便善巧
Skipping the grades type
越級者
skull-cup
顱器:修法用
skull-drum
手鼓:修法用
sky, pervading the
虛空(遍佈)
smell
香
snap
彈指
sojong
布薩:出家眾每月兩次懺悔
solitary realizer
辟支佛/獨覺佛/緣覺佛
sounds
聲
source of refuge
皈依處
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
觀音名號之一:宇宙統治者
space element
空大
Special preliminaries
不共前行
speech
口:三門之一
spiritual guide
精神指導
spiritual master
精神導師
Spontaneous Liberation of Suffering
觀音名號之一:聞聲救苦者
Sri Simha
司里禪哈:精無上密續
stage of completion
圓滿次第
stage of generation
生起次第
Stainless
離垢地
statue
佛像:為身形塑像
Stillness
寂止
Suchness
真如、如是
study, 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e
聞、思、修
stupa
舍利塔/佛塔/浮圖
stupidity
痴:五毒之一
subjectsubject
客體
subject, object, and act
能, 所, 事
subjugating
誅伏事業
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
正法念處經/妙法聖念經
substantial existence
實質存在/實體
subtle veils, the
微細染污:煩惱、所知二障
suchness
真如:法界之究竟自性
Suffering
苦諦:四聖諦之一
Sugata
善逝:佛陀名號之一
Sugata-essence
如來藏、佛性、善逝藏
Sugatagarbha
佛性/善逝藏
sukha
大樂
Sukhavati
極樂世界(西方)
Sumeru
須彌山
Superknowledges
神通力
superior
殊勝;又指成就視覺道者
Supplement to the Middle Way
入中論:月稱菩薩著
supreme accomplishment
殊勝成就
Supreme Attribute
世第一法
Supreme mundane quality
殊勝世間功德
Sutra
經
Sutra
經藏:三藏之一
Sutra and Tantra
經和續
Sutra Mahamudra
經部大手印
Sutra of the Great Radiance
華嚴經:藏族尊稱之
Sutra system
經部體系
Sutrayana
經續乘/顯教
Svabhavikakaya
自性身/體性身
symbol or symbolism
象徵
symbolic empowerment
文字灌頂
Symbolic wisdom
譬喻智
sympathetic joy
喜:四無量心之一
常啼菩薩 (Sadaprarudita;藏文拼音 rtag tu ngu):過去劫中的一位菩薩,是堅定虔敬與堅忍的典範。於《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及這位菩薩。
三摩地、三昧、定 (Samadhi;藏文拼音 ting nge 'dzin):「持守相續性或平穩性」。
勇行定 (Samadhi of Courageous Movement;藏文拼音 dpa' bar 'gro ba'i ting nge 'dzin):《楞嚴經》(Surangama Sutra)中描述的楞嚴三昧。
如幻三摩地 (Samadhi of Magical Illusion;藏文拼音 sgyu 'phrul gyi ting nge 'dzin)
第一禪那三摩地 (Samadhi of First Dhyana;藏文拼音 bsam gtan dang po'i ting nge 'dzin):參見「初禪」(fist dhyana)。
獅子威三摩地 (Samadhi of the Majestic Lion;藏文拼音 seng ge bsgyings pa'i ting nge 'dzin):其英譯描述見於美國香巴拉出版社發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Flower Adornment Sutra, Vol. III )中。
三昧耶;誓言(Samaya;藏文拼音 dam tshig):金剛乘修持中的神聖誓言、戒律或者承諾。三昧耶有許多細節,但根本上包含對外與金剛上師和法友們保持和諧關係,以及對內不偏離持續的修持。
報身 (Sambhogakaya;藏文拼音 longs spyod rdzogs pa'i sku):「圓滿受用身」。在佛果的五身之中,報身是具足「五圓滿」的諸佛的半顯現之相。「五圓滿」是上師圓滿、眷屬圓滿、處所圓滿、教法圓滿,以及時間圓滿,只有登地菩薩才能看得到。
空性與覺智不二 (Sameness of space and wakefulness;藏文拼音 dbyings dang ye shes mnyam pa nyid)
輪迴 (Samsara;藏文拼音 'khor ba):生與死的「惡性輪轉」。一般凡夫眾生受到無明與二元感知、業力與煩惱情緒束縛的狀態。
輪迴與涅槃 (Samsara and nirvana;藏文拼音 'khor 'das):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
薩拉哈 (Saraha;藏文拼音 sa ra ha):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是大手印傳承的一位上師。
密行(Secret conduct;藏文拼音 gsang ba’i spyod pa):各種不同的行持之一,作為增益修持。
密咒乘 (Secret Mantra;藏文拼音 gsang sngags, guhyamantra):與「金剛乘」同義。參見「祕密咒」(Guhyamantra)。
明心見性,看到心的體性 (Seeing the mind-essence;藏文拼音 sems ngo mthong ba)
自覺的自明了 (Self-aware self-knowing;藏文拼音 rang rig rang gsal)
自明了的正念 (Self-knowing mindfulness;藏文拼音 rang gsal gyi dran pa)
本體、我 (Self-entity;藏文拼音 rang bzhin):個人或現象本來存在且獨立的實體。{譯註:人無我、法無我的「我」。}
自有本然流續(Self-existing natural flow;藏文拼音 rang byung rang babs)
自有的自明了(Self-existing self-knowing;藏文拼音 rang byung rang gsal)
自有的覺智、自生智(Self-existing wakefulness;藏文拼音 rang byung ye shes):不倚賴智識作意的基本覺性。
七支和合 (Seven aspects of union;藏文拼音 kha byor yan lag bdun):報身佛的七種功德:受用圓滿、和合、大樂、無自性、大悲遍滿、利生無斷、永住無滅 等七支。
七覺支(Seven bodhi-factors;藏文拼音 byang chub yan lag bdun) :定覺支、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
癡所生七性妄 (Seven thought states resulting from delusion;藏文拼音 gti mug las byung ba'i rtog pa bdun) :參見「八十性妄」(eighty inherent thought states 詞條)。
《地藏七輪經》(Seven Wheels of Kshitigarbha Sutra;藏文拼音 sa snying 'khor lo bdun gyi mdo):{譯註:漢譯有《地藏十輪經》。}
奢摩他、止(Shamatha;藏文拼音 zhi gnas):在念頭的活動平息後的「寂住」或「保持靜止」,或者指為了離於念頭干擾所做的靜心禪修。
奢摩他寂滅 (Shamatha cessation;藏文拼音 zhi gnas 'gog pa)
令諸如來歡喜的奢摩他 (Shamatha that delights the tathagatas;藏文拼音 de bzhin gshegs dgyes/ dge'i zhi gnas) :初地菩薩的奢摩他狀態,以空性觀作攝持。
有相奢摩他 (Shamatha with attributes;藏文拼音 mtshan bcas zhi gnas)
有所緣奢摩他 (Shamatha with support;藏文拼音 zhi gnas rten bcas)
無相奢摩他 (Shamatha without attributes;藏文拼音 mtshan med zhi gnas)
無所緣奢摩他 (Shamatha without support;藏文拼音 zhi gnas rten med)
聲聞 (Shravaka;藏文拼音 nyan thos) :修持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四聖諦的修行者。
聲聞的寂靜三摩地 (Shravaka's samadhi of peace;藏文拼音 nyan thos kyi zhi ba'i ting nge 'dzin)
成就者 (Siddha;藏文拼音 grub thob) :已經證得悉地的人;成就的大師。
悉地、成就 (Siddhi;藏文拼音 dngos grub):通常指圓滿證悟的「不共悉地」,但也可以指八種世間成就的「共的悉地」。
離戲 (Simplicity;藏文拼音 spros bral) :大手印修持的第二個階段。
法身單一明點 (Single circle of dharmakaya;藏文拼音 chos sku thig le nyag cig)
僅一即足之寶 (Single sufficient jewel;藏文拼音 nor bu gcig chog) :弟子視為三寶、三根本,以及佛三身化現的個人老師。
六道眾生 (Six classes of beings;藏文拼音 'gro ba rigs drug) :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以及地獄眾生。
六識(Six collections [of consciousness];藏文拼音 [rnam shes] tshogs drug) :五種感官意識以及意識。
那洛六法 (Six Doctrines of Naropa;藏文拼音 chos drug) :拙火、幻身、睡夢、明光、中陰、遷識。參見「方便道」。
二勝與六莊嚴 (Six Ornaments and the Two Supreme Ones;藏文拼音 rgyan drug mchog gnyis) :六莊嚴為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陳那菩薩、世親菩薩,以及法稱菩薩。二勝是釋迦光和功德光菩薩。
蘊集 (Skandhas;藏文拼音 phung po) :許多部分的集合。參見「五蘊」(five skandhas)。
越級者 (Skipping the grades type;藏文拼音 thod rgal ba'i rigs)
不共前行 (Special preliminaries;藏文拼音 thun min gyi sngon 'gro) :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修誦、獻曼達,以及上師瑜伽。
離垢地 (Stainless;藏文拼音 dri ma med pa):菩薩十地的第二地。
寂止 (Stillness;藏文拼音 gnas pa) :無念頭活動及無煩惱情緒,但對於止靜有細微的執念。
真如、如是 (Suchness;藏文拼音 bzhin nyid):空性或者「事物本性」-法性的同義詞。也可以用來形容緣起與空性合一。
如來藏、佛性、善逝藏(Sugata-essence;藏文拼音 bde gshegs snying po):最常見的梵文名詞,在西方一般稱為「佛性」,也就是每一位有情眾生本來即具有的證悟本質。也是呈現為二諦無別的心之體性的層面,本身即是佛果的體性。
須彌山 (Sumeru;藏文拼音 rib rab) :四大部洲正中央的山。參見「須彌山」(Meru)。
神通力 (Superknowledges;藏文拼音mngon par shes pa) :通常指五種「較高的感知」,包括天眼通、他心通等。
世第一法 (Supreme Attribute;藏文拼音 chos mchog) :加行道四善根的第四個。是輪迴界中最高的修證成就。
殊勝世間功德 (Supreme mundane quality;藏文拼音 'jig rten chos mchog) :與「世第一法」(Supreme Attribute)相同。
經 (Sutra;藏文拼音 mdo) :佛陀所說的開示或教法。也指以因為道的所有因地教導。
經和續 (Sutra and Tantra;藏文拼音 mdo rgyud) :經部指小乘與大乘的教法。續部指金剛乘。經部指以因為道用,續部則指以果為道用。
經部大手印 (Sutra Mahamudra;藏文拼音 mdo'i phyag chen):以《般若波羅蜜多經》為基礎,強調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以及漸次行經菩薩五道與十地的大手印體系。
經部體系 (Sutra system;藏文拼音 mdo lugs):在這裡指漸進的菩薩道。
體性身、自性身 (Svabhavikakaya;藏文拼音 ngo bo nyid kyi sku):有時候被視為佛的第四身,是前三身的總集。
譬喻智 (Symbolic wisdom;藏文拼音 dpe'i ye shes):第三灌頂中大樂與空性合一的智慧,用來引見第四灌頂的「真實智」。
釋迦摩尼佛:梵語Shakyamuni,字義為「釋迦族的智者」,是西元前六世紀、歷史中的佛陀的名稱。
報身:梵語Sambhogakaya,圓滿覺受之身、樂受身,顯現以引導淨土眾生的佛身。
輪迴:梵語Samsara,受到束縛的一種循環狀態,每個眾生皆在其中出生及死亡,其特性為痛苦、無明、無常,以及幻化。
僧伽:梵語Sangha,由佛教修行者組成的群體,稱為僧團。凡夫所組成的僧伽與聖僧伽不同,聖僧伽是由證得菩薩果位者所組成。
七支供養、七支祈請文:英文 Seven Branch Prayer,傳統的七支供養文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皆具有以下七個要點: 1. 禮敬; 2. 供養; 3. 懺悔; 4. 隨喜; 5. 請轉法輪; 6. 請佛住世; 7. 迴向。
方便法:英文 Skillful means,所有能令修行增上的活動,例如修持儀軌、持誦咒語、觀想、禮拜、繞塔、供養、佈施、忍辱等。方便與智慧兩者,構成了完整的修行道路。
苦:英文 Suffering,通常分為三種層次:
── 苦苦:身體及精神的痛苦,所有眾生皆有; ── 壞苦:當快樂結束時所體驗到的痛苦; ── 行苦:因輪迴之迷妄特性而產生的痛苦,只有當證得佛果時此痛苦才會止息。
人道痛苦:英文 Suffering of the human realm,生、老、病、死、憂傷、悲痛、絕望、怨憎會(和不喜歡的人事物相處)、愛別離(失去了喜歡的人事物)、求不得(得不到我們所想要的人事物)等。
所依物:英文 Support,修行者在禪坐修持時練習專注的對象,可能是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所依物。
經:梵語 Sutra,佛陀普傳教法之文字記載。
Sadaprarudita常啼菩薩:法上菩薩或稱曇無竭菩薩Dharmodgata佛時代的一位偉大菩薩,因著自己的勇氣、精進,以及對法的追尋而著名。
Sadhana儀軌:一種儀式,或者儀式之經文,是密咒乘中禪修的支柱。
Sambhogakaya報身:大樂身,一位覺醒者所可能顯現的一種超人形式,只有高證量的眾生才能直接看到。
Samsara輪迴:存在之輪;未覺醒狀態,在這個狀態之中,由於眾生被貪嗔痴三毒所奴役,無法控制自己的心。讓心從一種狀態任意演化到另外一種狀態,穿過永無止境的心理經驗續流,這些經驗的共同特質就是苦。參見六道。
Shantarakshita寂護大師:又名堪布菩薩,偉大的大乘上師,那瀾陀大學住持。當年由吉松德王邀請到西藏,弘揚佛法,並建造桑耶寺。
Shantideva寂天 (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師,出生於皇室,那蘭陀大學的僧侶。做有許多著作,最著名的是《入菩薩行論》。
Shravakayana, Hinayana聲聞乘/小乘:佛法修行者根據不同本質的願望,而歸屬為兩類,不同法教或不同「乘」。分別是小乘,也被稱為根本乘,以及大乘。根本乘又分兩種:佛陀聲聞派弟子,以及只依賴自己獨自尋找覺醒的緣覺佛。聲聞派和緣覺佛的修行目標是涅槃,而他們定義中的涅槃是從輪迴的苦中得到解脫。大乘是菩薩之乘。菩薩接受並承認聲聞乘為有效之道路,但菩薩為利益所有眾生而邁向全然覺醒。因為「小乘」一詞有貶低之嫌,故少用。許多上師們,包括達賴喇嘛和粘波尼卡‧馬哈德拉(Nyanponika Mahatera)建議用「聲聞乘」來代表小乘,雖然所指範疇同時包含緣覺佛。
Six Paramitas, Six Transcendent Perfections六度T. pha rol tu phyin pa: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形成菩薩道路的修行。
Six Realms六道:輪迴中的眾生在傳統上被分成六種經驗類別,稱為六種不同的道或世界。眾生的心因著過去業和行為的結果,住留在這些不同道中。雖然這些不同道中受苦的程度有別,六道都不能令人滿意。上三道被稱為幸運道,因為有暫時性的享樂來緩和痛苦。這三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以及人道。下三道之中,苦的經驗超越任何其他經驗。這三道是畜牲道、餓鬼道,以及地獄道。
Sugatagarbha:見Tathagatagarbha。
Svabhavikakaya自性身:最精要之身,三身的不可分割性。
sadhana-(S.; T. choga, "liturgy"). A type of Vajrayana ritual text, describing the visualization and worship of a deity; the actual meditation practice it sets out.
法本。(儀軌)金剛乘儀式教本的一種型態,描述對本尊的觀想及禮讚,及其所展開的真實禪修。
Sakya-One of the four main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薩迦。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
samadhi-(S.; T. ting-ngele-dzin, "fixing the mind, meditative absorption"). A state of total involvement in which the mind rests unwaveringly.
三摩地。(心止,住於禪定中)其心住於不搖的完全投注之境界中。
Samantabhadra-(S; T. Kuntu Zangpo, "all good"). The primordial Dharmakaya buddha, blue in color and naked, often depicted in consort with Kuntu Zangmo, who is white in color.
普賢王如來。(皆善)原始法身佛〈昆圖桑波〉,藍色身裸,常繪其與佛母〈昆圖桑嫫〉相擁,後者為白色。
samaya-(T. dam-tsik, "sacred words"). The sacred vow which binds the practitioner to his or her practice and lama.
三昧耶。(聖言)將行者與其修法及上師相結的聖誓。
Sambhogakaya-(S.; T. longku, "enjoyment body"). The environment of compa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visionary and communicative aspect of Dharmakaya.
報身。(受樂身)慈悲與溝通的環境,法身佛之幻化的,用來溝通的型態。
samsara-(S.; T. khorwa, "circumambulating"). In contrast to nirvana, samsara is the vicious cycle of transmigratory existence. It arises out of inability to purify oneself of the six conflicting emotions. Samsara is characterized by suffering.
輪迴。(不斷移動)涅槃之相反,乃轉世投生的惡性循環,源自對自身的六毒之無法清淨,其特性為痛苦。
sangha-(S.; T. gendun, "the virtuous ones"). The ordinary sangha are all the practitioners of Buddhism, and the exalted Sangha are those who are liberated from samsara.
僧。〈美德者〉普通的僧人指佛教之所有行者,崇高的僧人則指脫離輪迴者。
Shakyamuni-(T. Shakya-tuppa). The historical Buddha. Shakya is a tribe of ancient India, and Shakyamuni means "sage of the Shakyas."
釋迦牟尼。(過去)歷史之佛,釋迦乃古印度之一部落,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之賢者”。
shamata-(S.: T. zhi-ne, "peaceful abiding"). A basic meditation practice common to most schools of Buddhism. It aim is to quiet the mind and focus it free from distraction.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vipashyana.
奢摩地〈止〉。(平靜安住)佛教大部份各派之相同的基本禪修,其目的在使心安靜,並專注使之不分散,乃 “觀”的基礎。
shunyata-(S.; T. tongpa nyi, "emptiness"). A doctrine emphasized in Mahayana, which stresses that all phenomena are devoid of inherent, concrete existence.
空性。(空虛)大乘之重點教義,強調一切現象皆無原本即有且實體之存在。
siddhi-(S.; T. ngodrup, "accomplishment"). Blessings or accomplishments. The ordinary siddhis involve mastery over the phenomenal world. Supreme siddhi is enlightenment.
成就。(成就)加持或成就,普通成就指對現象世界的精熟,無上成就則指證悟。
skandha-(S.; T. pungpo, "heap"). The five skandhas are the psychological aggregates which make up the person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is or her experiences. They are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forma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Vajrayana, the skandhas correspond to the five buddha potentials.
蘊。(堆積)五蘊指造成個人人格及其經驗的種種心理的聚合物,各為色、受、想、行、識,在金剛乘中,五蘊與五佛部之潛力息息相關。
stupa-(S.; T. choten). Originally a memorial mound containing the relics of the Buddha, symbolizing the mind of the Buddha, the Dharmakaya. Later, the relics of other enlightened beings, scripture, statues, and so on were included in stupas. Choten means the objects of veneration, ranging from simple altar pieces to very large structures that may be seen for miles around.
舍利塔。原為存放佛陀舍利子的紀念墩,象徵佛陀之心,即法身佛,其後,其他證悟者的舍利子,經典、佛像等等亦皆存放其內,藏文choten之意乃尊貴之物體,其範圍小至祭壇之灰燼大至遠遠數碼外可見之建築。
sugatagarbha-(S.; T. deshek nyingpo). Buddha nature as it manifests on the path.
善逝藏〈佛性〉。於解脫道上展現的佛性。
sutra-(T.do) see Tripitaka.
經藏。
Svabhavikakaya-(S.; T. ngo-wo nyid-kyi-ku). The essential body of intrinsic nature that encompasses and transcends the three kayas. see Trikaya.
自性身。內在自性的本質身,包容且超越了三身,見Trikaya。
Samantabhadra, Buddha
普賢王如來
Samantabhadri, Buddha
普賢王如來之佛母
Sangwa Duepa
密集金剛/大教王
Sarasvati
辯才/妙音天女:文殊佛母
Shakyamuni, Buddha
釋迦牟尼佛
Shiva
濕婆神:象徵瞋恨
sadhana法本、儀軌(梵文)。任何一種修行稱之。在密續中則通常意指某種儀式的文本以及內含的禪修技巧。一般來說,密續的法本都會包括本尊瑜伽的觀想技巧。
Sambhogakaya報身(梵文)。見three kayas。
samadhi三摩地(梵文)。深入的禪修狀態,當修行人的心可以深入而徹底地明白他所專注的客體時稱之。
samsara輪迴(梵文)。一切有情眾生因為自己過去的業力和負面的心智狀態,而使自己無所選擇地不斷在受制於因緣的存在循環中輪轉。在這個尚未證悟或尚未覺醒的存在狀態裡,眾生所遭遇的便是不斷的痛苦。
Sautratika system經續派(梵文)。古印度佛教思潮的四大派別之一。根據經續派的觀點,究竟的實相具有不可再被簡化的主體,既無空間上的方位、也無時間上的方位。這些「小粒子」有些是物質性的,像是不能再分割的暫時性小粒子,有些則是心智性的,像是瞬間而即時性的心智時刻。儘管經續派並不因此主張一切事物的無主體性,不過它卻確認自我或個人的無主體性。
seizure發作或癲癇發作。一種產生於原始病灶處的異常神經放電(通常位於大腦顳葉深部的邊緣系統),會突然控制大量的附近大腦皮質組織。這種放電的特色便是低頻率而且幾乎同時發生。
selflessness無我性。見identitylessness。
skandhas蘊(梵文)。見five aggregates。
stage of completion圓滿次第。無上瑜伽密續修行的第二階段,也是最終階段。透過體內微細神經脈、氣、明點的瑜伽修持,修行人逐漸領悟成佛時離於概念造作的實際狀態。
stage of generation生起次第。無上瑜伽密續修行的第一階段,經由各種的法本修持與大量的咒語念誦,修行人精進地生起清楚的視覺觀想,確認自己與佛陀菩薩並無不同。參見chosen deity與stage of completion。
substantial cause因(實質原因)。特定結果的主要原因;例如,要長成綠芽需要許多輔助情況(緣),但種子本身才是實質原因。
subtle body微細身。無上瑜伽密續認為我們身體內有著微細神經脈的網絡,加上在這些脈中移動的氣和微細明點(要素),便是我們的微細身。
subtle channels微細脈。體內的微細網絡,主導著微細身的微細氣和明點(要素)。據說人體內有七萬兩千個微細脈。
subtle clear light微細淨光。見clear light。
subtle consciousness微細心識。見subtle energy-wind。
subtle energy-wind微細「氣-心」。微細身最微細的成分,指的是微細氣和微細心。有時指的是淨光,也是我們生生世世毫不間斷帶著轉世投胎的「心-身」相續層面。有些人認為微細「氣-心」像一個小球體般駐在心輪中。參見clear light。
subtle mind微細心。參見subtle energy-wind。
sutra經、佛經(梵文)。用梵文、巴利文等保留下來的佛陀公開教法,如果與「密續」(tantra)一起來談時,也可用來指稱除了金剛乘秘密教法之外的所有佛教哲學與修行系統。
Sutrayana經乘、顯教(梵文)。字面為「佛經的車乘」,指的是根據佛陀公開教法、或說佛經而來的修行道,包含它的哲學觀、道德觀、禪修等系統。依照顯教的修行,可在此生得到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果位,或是經過三大無量(梵文音譯「阿僧祇」)劫而得到完全證悟的成佛果位。參見Tantric Buddhism與Vajrayana。
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觀自續派(梵文)。印度大乘佛教思潮的中觀支派。主要的論師如清辨大師。自續派認為有所謂獨立自主(梵文svatantra,自立論證)的演繹推論辨證法,在約定成俗的層次上,演繹推論的用語意義不會因為詮釋者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在約定成俗的層次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自性存在的主體。
synapses突觸。在兩個軸突之間的特殊溝通區。突觸分為化學性或電流性,主要根據突觸的訊息傳導機轉或是個別性質而定。
Sadhana(sgrub thabs)法本、儀軌:一種儀式、或是儀式的所依文字,為密乘觀修的所依物。
Sambhogakaya(longs sku)報身:圓滿樂受身,淨土之俱生光明體,唯有高度了悟者得以直接見之。
Samsara(’khor ba)輪迴:存在狀態的輪轉或循環;尚未證悟者的心,受到貪瞋癡三毒所奴役,毫無自主地於各個狀態中生生死死,在無盡的身心經歷流中來來往往,只有受苦的份兒。見Six Realms。
Shravakayana聲聞乘;Hinayana小乘:修持佛法的人,依照所修的法門或「車乘」,而有不同的分派,而這也對應於他們修法動機的性質。主要分為小乘與大乘。小乘又稱為根乘(Root Vehicle),再分兩支:聲聞乘為佛陀弟子所修之道,緣覺乘(辟支佛)為自修了悟所修之道。聲聞乘與緣覺乘兩者的目標為涅槃,被視為解脫輪迴痛苦的最終目標。大乘則為菩薩所修之道,在接納其他修行法門的實證性與效用性的同時,這些行者發願要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來成佛。由於通常認為「小乘」這個字眼帶有輕蔑之意,因而大部分都會避免使用之。許多的大師,包括達賴喇嘛與Nyanaponika Mahathera在內,都建議以「聲聞乘」來稱呼之,儘管「緣覺乘」也屬於其中一支,至少此處所指為包括這兩者在內(譯注:Nyanaponika Mahathera為當代南傳佛教極為著名的學者,已經出版的著作便有十餘本,包括《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及《Abhidhamma Studies: Buddhist Explor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Time》等)。
Six Realms(’gro drug)六道:傳統上將輪迴眾生的經歷分為六大類,稱之為「道」或「界」,眾生的心由於過去的作為或業力而使之投胎至此。沒有一個地方是令人滿意的存在狀態,儘管各道的痛苦各有不同。上三道或三善趣,由於短暫的快樂而使得痛苦稍微減輕,分別是天道、阿修羅或半神道、與人道。下三道或三惡趣,眾生的痛苦遠大於其他的經歷,分別是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
Sugata(bde bar gshegs pa)善逝:字面上的意思為「去到快樂者」。為佛陀十號之一。一個人由於修行菩薩乘的快樂道,因而達到了快樂的果實,也就是圓滿的佛土。
Sutrayana經言乘、經續:大乘的兩大類之一,以佛經與六波羅密多(六度)的修持為法教的依據;另一類為密續乘或真言乘,以密續的法教與修持為主要的修行道。(譯注:六波羅密多或稱「六度」,分別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或靜慮、智慧或般若。《唯識論》中則有十波羅密,稱為「十勝行」,再加上:方便善巧、願、力、智。)
Samsara輪迴。梵文的音很接近「娑婆」。由於無明以致於痛苦的生存狀態。
Sangha僧伽(僧眾)。一群佛教修行者。作者在《東方大日》中對這個用語的定義為:『能夠讓我們持守戒律、為我們照亮我執的朋友,我們稱之為僧伽(僧眾)。在香巴拉的文化中,這種朋友又稱為「勇士」。而勇士能為彼此增長士氣,並共同創造一個勇士的社會。』。
Songtsen Gampo松贊岡波王。西藏第一位崇尚佛法的國王,在他的治理之下,西藏不僅政教穩固,也開始了一段延續兩百年左右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從第七世紀中期到大約西元八三六年、當最後一位嫡傳後裔隢帕千王Ralpachen被暗殺為止。他的功績包括使藏語得以書寫,以便將梵文佛經翻譯為藏文;定都於拉薩並在當地建造西藏最早期且最有名的大昭寺 (the Jok-hang),以便恭奉來自中國的妻子文成公主所帶來的殊勝佛像(the Jobo Rinpoche)、亦即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譯註:在中國則有個小昭寺,裡面放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的等身像)。作者在自傳式的回憶錄《生於西藏》一書中曾寫道:『在我回到蘇芒寺(Surmang monastery)的途中,經過了稱為「必」(Bi)的山谷,這裡在第七世紀時,松贊岡波國王曾經派遣大臣在此歡迎文成公主的來臨。當這些大臣在等候時,他們將佛經的一段刻在岩石上面;有些是藏文、有些是梵文‧‧‧而當文成公主來到這裡稍作休憩並看見這些經文時,她更加上了一個巨大的大日如來(毘盧渣那佛)之像在上面,超過二十英呎之高‧‧‧』。
Sadhu薩度、娑度。皆為音譯,乃是傳統印度以《吠陀經》為依歸的托缽修行人,派別眾多;另外也有聖者、有修之人的意思,或稱為「瑜珈士」。
Sakya薩迦派。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乃以第十一世紀的創立祖師所在的西藏地名為名稱。
Samadhi三摩地。禪修的安住力。專心一致、毫不分心地將心安住於所設對境的能力,為生起真正「止修」(奢摩他,Samatha)的前置狀態。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Vipasyana。
Sambhogakaya報身、受用身、樂受身。佛陀圓滿資糧功德的化身。見Three Kayas。
Samsara輪迴。一切有情眾生由於自身的業力與妄念,而無從選擇地輪轉於無止境的因緣存在循環中。輪迴乃是煩惱而未證悟的存在狀態。而四聖諦中所說的真實滅止,指的是這種因緣存在或輪迴的滅止,也就是解脫或涅槃的狀態。見Four Noble Truths;Nirvana。
Sangha僧伽。這個用語指的是一群修持佛法的行者;或是出家僧眾與尼眾的團體;或是對於一切現象的空性具有直接了悟智慧的人。見Three Jewels。
Selflessness無我性。見No-self。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西元前五六三年至四八三年)。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賢劫」中,出現的千佛之第四位佛。他生於古印度北方的釋迦族皇室,雖然身為一位王子,但因見到了眾生的苦痛,進而出家修行、證悟成道,他教導世人有關解脫與證悟成佛的經續道與密續道,並且創立了我們所知的佛教。「釋迦牟尼」的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者」。見Buddhahood;Sutra;Tantra。
Shamatha奢摩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Shantideva寂天菩薩。第七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寂天」的意思是「安詳的天神」,他撰寫了一部相當受到喜愛的大乘經典,稱為《入菩薩行論》(Bodhicaryavatara,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達賴喇嘛在他的開示當中,經常引述這本著名作品中的偈頌,因為它提供了行者有關修持菩薩利他修行道的詳盡指示。寂天菩薩另外也因對於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地能夠相當清楚地論辯與闡述而著名。他所撰寫的論頌還包括《學處要集》(Siksasamuccaya,Compendium of Practices,由法護等大師所譯)與《諸經要集》,前者稱為《大乘集菩薩學論》,後者稱為《大乘寶要義論》。從藏文翻譯的英文版,可見於Stephen Batchelor的《入菩薩行論》(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由位於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的西藏文物檔案圖書館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於一九七九年發行)。從梵文翻譯的英文版,則可見於牛津世界經典系列(Oxford World Classic series)的《入菩薩行論》(The Bodhicaryavatara,牛津出版社於一九九六年發行)。
Sunyata空性。見Emptiness。
Suffering痛苦(巴利文為duhkha)。在佛教的解釋裡,「痛苦」所指不僅包括身體感官層次上的苦痛、還有更重要的是心理與情緒上的煩惱。它同時也包含了許多世間經驗特有的經常無趣性與令人不滿性、所帶給人們的廣泛感覺。因此,在經文中提到了三種型態或層次的痛苦:(一)苦苦,痛苦之苦,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痛苦經驗;(二)壞苦,變化之苦,我們平常認為是愉快的一切經驗、卻不是恆久不變的;(三)行苦,輪迴之苦。第三種指的是一個未達證悟的存在體所經歷到的一種不滿、習於痛苦、又受制於妄念的基本狀態。見Duhkha;Four Noble Truths;Samsara。
Sutra經文、佛經、經續。梵文的音譯,指的是所有記載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經典。因此,傳統上它通常被放在經名的字尾,以代表這部經典是由佛所說的真實言語。以後者的用法來說,經續便是相對於密續的稱呼,指的是一般性、非秘傳的大乘佛法以及相關的修持法門。見Tantra。
T
tantra
密續
Tantra
續部
Tantra of Directly Realizing
《直趨密意續》
Tantra of the Two Segments
《二品續》
Tantra of the Inconceivable Secret
不可思議秘密續
Tantrayana
密乘/金剛乘
tashi delek
吉祥如意:問候語
Tathagata
如來
Tathagatagarbha
如來藏/佛性
Tathagata
如來
temperament
根器
temple
寺/廟/神殿/教堂(獨棟)
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essence
暫時偏離體性
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path
暫時偏離修道
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remedy
暫時偏離對治
Temporary straying into generalizing
暫時偏離而誤入概論化
Ten bhumis
十地
ten directions
十方
ten levels
十地:菩薩十果位
ten negative actions
十惡業
ten positive actions
十善業
Tengyur
丹珠爾
tenth-bhumi Boddhisattva
十地菩薩
terma
岩藏傳承
terms
名相
terton
取巖藏者/德童
thangka
唐卡:為藏式畫像
Theravadin Buddhism
小乘/南傳佛教
Thinking and stillness
動與靜
Third empowerment
第三灌頂
Thirty-five Buddhas of Confession
三十五佛懺
Thirty-two thought states resulting from anger
瞋所生三十二性妄
thod-gal
妥噶:大圓滿之「頓超」
thoroat chakra
喉輪
Thought arising as meditation
念頭生起為禪修
thought of enlightenment
成佛念:即菩提心
Thoughts, Four
四思量:即四共加行
thoughts
念頭/妄念
Three Baskets
三藏
three gates
三門
Three gates of emancipation
三解脫門
Three Jewels
三寶
three Kayas
三身:法、報、化
Three kayas
三身
Three kayas of buddhahood
佛果三身
Three natures
三性
Three realms
三界
Three Roots
三根本
three times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Three Vehicles
三乘
three worlds
三界:欲、色、無色
Threefold Purity
三輪體空、三清淨
Tibet
西藏
Tibetan
藏文
Tilopa
帝洛巴祖師
Tilopa
帝洛巴
times, three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times, four
四世:過去現在未來無時
torma
食子:修法及供養所用
trangsong
苦行者/實修者
tranquility
止
Transcnedent Knowledge
出世智、般若慧、智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transformation
轉化:如轉毒成智
transforming circumstances into path of enlightenment
轉煩惱為菩提;
轉世俗事為成佛道
transmission
傳承
treasure transmissions
岩藏傳承
Trekcho 立斷(音譯:且卻)
Trikaya
三身
Tripitaka
三藏
Triple Gem
三寶
Triratna
三寶
Triyana
三乘
True all-ground of application
諸行的究竟(勝義)遍基
True wakefulness
真實智
truths, absolute & relative
勝義諦與俗義諦
tsa-tsa
小舍利塔:供養用、泥灰製
tsar
寶山
Tsen Ma
辯論
tsok offering
薈供儀式
Tsong Khapa
宗喀巴大師:1357-1419
tulku
轉世/化身
Tulku Urgyen Rinpoche
祖古.烏金仁波切
turning the wheel of Dharma, three
轉法輪
turnings of the wheel of Dharma, three
三轉法輪
Tushita heaven
兜率天/兜率內院
twelve branche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十二分教/十二部經
Twelve times on hundred qualities
十二種乘以一百倍的功德
Two accumulations
二種資糧
Two kayas
佛的二身
two kinds of truth
二諦:勝義與俗義
two obscurations
二障:煩惱及所知
Two rupakayas
二種色身
Twofold knowledge
二智
Twofold purity
二種清淨
two ways of meditating
二法:如獅與如犬
《二品續》 (Tantra of the Two Segments;藏文拼音 rgyud brtags pa gnyis pa):簡軌《喜金剛續》。(譯註:即目前傳世的簡短版本,較長版本並未傳世。)
續部 (Tantra;藏文拼音 rgyud):佛陀以報身相所傳授的金剛乘教法。Tantra 的字面意義為「相續性」,意思是指佛性,「所表示意義之續」。一般而言,是指較經部更崇高的超凡續典,「可表意文字之續」。也可指以果為道用的所有果地教導。
《直趨密意續》 (Tantra of Directly Realizing;藏文拼音 dgongs pa zang thal gyi rgyud):蓮花生大士的伏藏法,由日津.果登(Rigdzin Godem)所取出的續部典籍。日津.果登是取出寧瑪派北伏藏法統的大師,這部續中包含聞名的《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不可思議秘密續 (Tantra of the Inconceivable Secret;藏文拼音 gsang ba bsam gyis mi khyab pa'i rgyud):制定大手印體系的新譯派續典。
如來 (Tathagata;藏文拼音 de bzhin gshegs pa):即完全證悟的佛。已經去往(gata)法界如是(tatha)境界的佛。與「善逝」以及「勝者」為同義詞。
暫時偏離體性(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essence;藏文拼音 gshis kyi 'phral shor)
暫時偏離修道 (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path;藏文拼音 lam gyi 'phral shor)
暫時偏離對治 (Temporary straying from the remedy;藏文拼音 gnyen po 'phral shor)
暫時偏離而誤入概論化 (Temporary straying into generalizing;藏文拼音 rgyas 'debs 'phral shor)
十地 (Ten bhumis;藏文拼音 sa bcu):十個菩薩果位: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動與靜(Thinking and stillness;藏文拼音 gnas 'gyu) :有念頭與無念頭。
第三灌頂 (Third empowerment;藏文拼音 dbang gsum pa) :阿努瑜伽體系中四種灌頂的第三種,引見大樂與空性的合一(樂空不二)。
瞋所生三十二性妄(Thirty-two thought states resulting from anger;藏文拼音 zhe sdang las byung ba'i rtog pa so gsum) :參見「八十性妄」(eighty innate thought states)。{譯註:瞋所生性妄應有三十三種。}
念頭生起為禪修 (Thought arising as meditation;藏文拼音 rnam rtog bsgom du 'char ba)
三解脫門 (Three gates of emancipation;藏文拼音 rnam thar sgo gsum) :空性、無記、無願這三個解脫門。
三身 (Three kayas;藏文拼音 sku gsum) :法身、報身、化身。作為基的三身是「體性、自性、展現」,作為道的三身是「樂、明、無念」,作為果的三身是「佛果三身」。
佛果三身 (Three kayas of buddhahood;藏文拼音 sangs rgyas sku gsum):法身離於戲論造作,並具有「二十一組證悟功德」。報身具有光的自性,並具有唯獨登地菩薩方能得見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化身則是以清淨與不清淨眾生都能看見的形式示現。
三性(Three natures;藏文拼音 rang bzhin gsum/mtshan nyid gsum) :唯識宗與瑜伽行派所立的現象三層面:「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被想像出來的)「遍計所執性」(藏文拼音 kun brtags)是兩種我{人之我、法之我}。(依緣的)「依他起性」(藏文拼音 gzhan dbang)是八識。(究竟的)「圓成實性」(藏文拼音 yongs grub)是事物的空性自性-如是。
三界 (Three realms;藏文拼音 khams gsum) :輪迴中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輪體空、三清淨 (Threefold Purity;藏文拼音 'khor gsum rnam dag) :不執著主體、客體,以及行為(作者、受者、所作)。
帝洛巴 (Tilopa;藏文拼音 ti lo pa) :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上師以及噶舉派創教師。
出世智、般若慧、智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Transcnedent Knowledge;藏文拼音 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prajnaparamita):超越概念思維的智慧。
立斷(音譯:且卻) (Trekcho;藏文拼音 khregs chod) :大圓滿修持的兩個主要層面之一。另外一個是頓超(音譯:妥嘎)。
諸行的究竟(勝義)遍基 (True all-ground of application;藏文拼音 sbyor ba don gyi kun gzhi)
真實智 (True wakefulness;藏文拼音 don gyi ye shes) :經由第四灌頂所引見的覺、空合一(覺空不二)之覺智。
祖古.烏金仁波切 (Tulku Urgyen Rinpoche;藏文拼音 sprul sku u rgyan rin po che):噶舉和寧瑪傳承的當代大師,在世時住於尼泊爾的納吉貢巴(Nagi Gompa)。
十二種乘以一百倍的功德 (Twelve times on hundred qualities;藏文拼音 yon tan brgya phrag bcu gnyis) :初地菩薩可同時化現一百個化身以利益眾生。像這樣能變化各一百倍的能力還有另外十一組。參見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
Two accumulations (藏文拼音 tshogs gnyis) 二種資糧。福德與智慧資糧。
佛的二身 (Two kayas;藏文拼音 sku gnyis) :為自利而證悟的法身,以及為利他而化現的色身。
二種色身 (Two rupakayas;藏文拼音 gzugs sku gnyis) :報身與化身。
二智 (Twofold knowledge;藏文拼音 mkhyen pa gnyis) :如實了知自性的覺智,以及能感知所有一切的覺智。對於世俗現象與究竟現象的智慧。
二種清淨 (Twofold purity;藏文拼音 dag pa gnyis) :本具或本初的清淨,以及已淨除所有暫時遮蔽的清淨。
皈依:英文Taking refuge,將自己置於佛、法、僧(三寶)的保護之中。在金剛乘來說,修行者可以皈依三根本 ── 上師(加持之根本)、本尊(成就之根本)、以及護法(事業之根本)。
續:梵語 Tantra,佛陀密傳教法之文字記載,與本尊法相關。根據外在的儀式、灌頂、修持的方法以及特定的層次,分為四部:事部(Kriya Tantra)、行部(Charya Tantra)、瑜珈部(Yoga Tantra)、無上瑜珈部(Anuttarayoga Tantra)。四部密續又分為父續、母續、無二續。
伏藏:梵語 Terma,受到隱藏的經典或法器,大部分由蓮花生大士所傳,以便於後世需要時可取出。蓮花生大士為第八世紀時將佛教引入西藏的印度續法大師。
唐卡:藏語 Thangka,傳統的西藏布畫,通常主題為本尊、壇城、或傳承上師。
食子、朵瑪:藏語 Torma,由麵粉與奶油製作而成的儀式物品,用來代表本尊(稱為tentor)或作為供品(稱為bultor)。
解脫三門:英文 Three doors of liberation,指身、語、意。
三時:英文 Three times,指過去、現在、未來。
三界:英文 Three worlds,輪迴之中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二種次第:英文 Two phases,本尊法的兩部分。生起次第包括觀想、持咒、禮讚、供養。圓滿次第則是將觀想收攝而化入空性。
二種真理、二諦:英文 Two truths,世俗諦和勝義諦兩種。世俗諦或說相對真理,為現象化顯的方式和彼此演化之間的相依性。勝義諦或說究竟真理,為這些化顯的空性本性。這兩種真理毫不相斥而同時並存。
Tathagatagarbha如來藏:佛性成佛的潛能,存在於每一為眾生的心意中。
Three Trainings三學T. bslab pa gsum戒discipline定concentraion慧wisdom.
Torma食子:以不同形狀,類似一種儀式用的餅,經常用於密咒乘的修行和儀式中。根據不同的情況,食子可被當作一種供養用為獻供、曼達拉的代表、本尊的代表,甚至儀式中一種象徵性的武器,目的是為遣除道路上的障礙。
tantra-(S.; T. gyud, "continuity"). Tantra means continuity, and refers to continuity throughout the ground, path, and fruition of the journey. For the practitioner, this means that body, speech, and mind, in all their confused and wakeful manifestations, are included in the path. Tantra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root texts of the Vajrayana and the system of meditation they describe.
密續。(連續)意即連續,指道上之因、道、果的相連性,對行者而言所指為身、口、意,其種種迷惑的及覺醒的化現皆在解脫道內,尤指金剛乘之根本經典及其所描述的禪修系統。
Tara-(S., "savioress"; T. Drolma, "liberator lady"). An eman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Tara is said to have arisen from one of his tears. Emdodying female enlightenment and the feminine aspect of compassion, she removes fears and obstacles, and is a very popular deity in Tibet. Her two common iconographic forms are white and green.
度母。(女性救度者)(度眾的女士)乃觀音的化現,相傳為由其眼淚中產生,代表女性的證悟及女性方面的慈悲,她清除害怕及障礙,在西藏為很有名的本尊,其兩種常見的畫像為白色及綠色。
tashi delek-(T., "may all be auspiciously well"). An all-purpose greeting used on holidays and special occasions.
吉祥如意。(願一切吉祥如意)可用於各種假期或特殊場合的廣用問候語。
Tathagata-(S.; T. dezhin-shekpa). Synonymous with "buddha," used especially for the five Sambhogakaya buddhas.
如來。與佛陀同義,尤用於五報身佛。
torma-(T.; S. bali). A sculpture often made out of flour and molded butter, used as a shrine offering, a feast offering substance, or a representation of deities.
食子。常以麵粉及奶油作成的塑形,用來當佛堂的供養物、薈供品或代表本尊。
Trikaya-(S.; T. kusum, "three bodies"). The three aspects of buddhahood-Dharmakaya, Sambhogakaya, and Nirmanakaya.
三身。佛境之三體─法身、報身、化身。
Tripitaka-(S., "three baskets").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Shakyamuni, later organized into the vinaya, the sutras, and the abhidharma. The vinaya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monastic discipline or moral conduct; the sutra i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dialogues between the Buddha and his disciples, concerning meditation and philosophy, and the abhidharma contains the higher metaphysical treatise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reality.
三藏。釋迦牟尼佛的教義,由後人編成戒律、經典及論藏,戒律主要有關僧侶戒條或道德行為;經典常以佛與弟子間之對話型式來講述禪修及哲理;論藏則包含有關實相自性的更高形而上學之論文。
Triyana-(S.; T. tek-pa sum). Three stages or vehicles of practice.
三乘。修法的三階段或三車乘。
Truths, Two-(T. denpa-nyi). Ultimate truth is emptiness or shunyata. Realtive truth belongs to the conventional level of truth. The two truths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二真理。究竟真理乃空性,相對真理則屬常規級的真理,二者不可分離。
tsok offering-Blessing and offering of food and drink made in the context of a deity practice.
薈供。在某本尊修法中所作的食物飲料等供養與加持。
tulku-(T.; S. Nirmanakaya, "emanation body"). An incarnantion of a previous realized being.
化身。<即梵文之Nirmanakaya)已證悟者之轉世。
Tara
度母
tantra密續(梵文)。字面為「連續體」或「線」,指的是用梵文或藏文等文字保留下來的佛陀秘傳法教與修行。
Tantric Buddhism密教。根據佛陀秘傳法教的修行道,又稱為真言乘、密續乘、金剛乘。不同層面和不同層次的密教都認為控制體內的氣能夠讓人事先經歷類似死亡的過程,並能以最微細的心來禪觀無主體性。最有名的方式或許為本尊瑜伽的修行技巧,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方便法門。參見deity yoga、prana、Vajrayana。
temporal lobe顳葉。在枕葉前方與頂葉下方的腦葉。管轄的皮質功能屬於較高等的視覺處理與視覺訊息的選擇性注意。下皮質的功能則包括學習、記憶、與情緒處理等方面。
thalamus視丘。具有較高分化區或神經核的中腦結構區。這是個雙向互惠的連結區;由外而內傳的感覺訊息在此過濾而分送到相關的基本皮質區以便進一步處理(由下往上),而較高等的皮質處理功能則經由視丘來左右感覺訊息的選擇與覺受(由上往下)。
three kayas三身。梵文kaya意思為「身」,三身呈現了大乘佛教對於成佛證悟本質的解讀。法身、或稱實相身,為佛陀證悟最終實相的究竟廣空;也是佛陀的究竟心。報身、或稱樂受身,為覺悟的心安住於圓滿存在界的型態。這種微細身形唯有修行高深的人才能看見。化身、或稱顯現身,為平常人、一般有情眾生可以看見的佛陀身形。
three poisons三毒。三種基本的負面心智狀態,貪愛、瞋恨、癡迷。
transfer of consciousness遷識法(頗哇法)。在某人死時,由別人或自己主導死者的心識,以便讓它到達淨土的方法。通常的淨土指的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譯註:阿彌陀佛曾經發願,任何在死時憶念祂的名號或因其他善業等而能投生祂的淨土之眾生,可以因此不再墮入輪迴,並能於其淨土精進修持而至成佛。所以中國佛教後來有個分支便稱為「淨土宗」,專修《佛說阿彌陀經》。
transmitter傳導物。神經元軸突末端所釋放給另一個突觸的化學物質。這個傳導物於到達突觸之後,會與樹狀突或該神經元後突觸細胞的某個化學接受器結合。
Tsongkhapa宗喀巴大師(1357-1419)(藏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祖師,他不但復甦了噶當派的傳承,還透過自己的學習、修持、著作、教學,精熟了新譯派所有顯教和密教的系統,分別寫下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根據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的中觀學說加以闡述而成的名著《入中論釋》,對於西藏各派思潮的後來發展有著廣大的影響。參見New Translation lineages。
Tathagatagarbha(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如來藏:佛性,成佛的潛藏力,乃一切有情眾生自心原本具足者。
Three Jewels(dkon mchog gsum)三寶:佛陀、佛法、與僧眾(有時包括所有佛法弟子與修行者)。為我們皈依的對象。
Torma(gtor ma)食子、朵瑪:金剛乘修持與儀式中所用到的可食用物品,有各種的形狀與組合成分。根據不同的場合,而被當作供養、代表所修的本尊或是本尊的壇城、甚至是儀式中用於除去修法障礙的象徵性武器。
Tantra密續。金剛乘的同義詞。字義為「持續」,所指為金剛乘的法本、或是這個修行之道。作者經常用它來意指:以覺悟的方式來運用或欣賞精神能量。
Tathagatagarbha如來藏。「如來」(Tathagata音譯為「塔達嘎他」)為佛陀的名號之一,意思為「超越者」。「藏」(Garbha音譯為「嘎巴」)則指「子宮」、「要素」。「如來藏」在梵文中的意涵為「佛性」,一切眾生所原本具足的證悟本性,這也是佛教大乘的主要宗旨。參見「佛性」。